• 1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资源汇编

来源: 作者: 时间:2024-04-28 22:39 点击: 字号:


本案例教学资源为2022年度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案例教学资源库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GY2022254)的研究成果

目  录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研究》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       1

(一)课程案例一1

(二)课程案例二3

(三)课程案例三5

(四)课程案例四7

(五)课程案例五9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11

(一)课程案例一11

(二)课程案例二13

(三)课程案例三15

(四)课程案例四17

(五)课程案例五19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21

(一)课程案例一21

(二)课程案例二23

(三)课程案例三24

(四)课程案例四27

(五)课程案例五29

四、 《艺术哲学》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31

(一)课程案例一31

(二)课程案例二33

(三)课程案例三36

(四)课程案例四38

(五)课程案例五40

五、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44

(一)课程案例一44

(二)课程案例二47

(三)课程案例三49

(四)课程案例四51

(五)课程案例五57

六、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60

(一)课程案例一60

(二)课程案例二64

(三)课程案例三67

(四)课程案例四70

(五)课程案例五72

七、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77

(一)课程案例一77

(二)课程案例二84

(三)课程案例三84

(四)课程案例四90

(五)课程案例五92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研究》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

(1)课程案例一

《觉醒年代》电视剧片段

【案例分析】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觉醒年代》全景式、多维度展现宏观建党历史的方式,不仅彰显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者在“新觉醒年代”背景下追求艺术创新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还有其洞察青年受众喜好的敏锐性。这段生动、立体的时代“建党史”“觉醒史”感召着青年观众。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责任,他们将《觉醒年代》看做一百年前80、90乃至“00后”的“超燃励志创业史”,在热血沸腾的历史体验审视自己,收获历经坎坷却又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在多元丰富的思想争鸣中回溯传统,收获海纳百川的心态和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本课程运用《觉醒年代》剧从历史纵深处回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在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中,塑造出一组气势磅礴的爱国主义者群像,《觉醒年代》汇集了百年前一个个鲜活的共产党人成长与奋斗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对民族的热爱,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通过红色影视资源,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真理,思考价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987067edaac34fd4b6f46b0cb41c7912.jpeg

材料1:《觉醒年代》片段

(图片来源:《觉醒年代》:别低估了青年的光与热,来见证这段百年前“超燃励志创业史”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e506b771531a4ab6a754dc278c78e3e3.jpeg

材料2:《觉醒年代》片段

(图片来源:《觉醒年代》央视网(cctv.com)

(二)课程案例二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案例分析】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以革命烈士李白及其妻子裘慧英的真实事迹为素材的文艺作品。该作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作,融入了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和谍战氛围等元素,通过舞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成功地再现了为党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英雄形象。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以烈士的真实故事为蓝本,通过讲述李侠与兰芬的“潜伏”故事,展现了共产党地下情报工作者在国共内战时期的英勇奋战和无私奉献。这样的主题和内容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符合当代社会对于主旋律创作的需求。运用了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和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将老上海的城市特色如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裁缝店等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同时,舞剧中还融入了谍战的紧张悬念,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此外,该剧还通过运用空间的变化,展现了李侠和兰芬从初次相识到日久生情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引导人们向以李白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牺牲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通过这部作品,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选取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为了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革命历史,深入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aa645b72202645c383f27698194c897c.jpeg

材料1:舞蹈《永不消逝的电波》片段

(图片来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次亮相申城,英雄故事

让观众红了眼眶,湿了衣襟 (whb.cn)

ea7eb6c6f189430f8f36d1865f9a6d26.jpeg

材料2:舞蹈《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图片来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次亮相申城,英雄故事

让观众红了眼眶,湿了衣襟 (whb.cn)

(三)课程案例三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

【案例分析】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和取得胜利过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精湛的演员表现以及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从叙事手法上看,《跨过鸭绿江》采用了多层次的叙事结构,从战略层面、战役层面到战斗层面,分别聚焦了统帅层、志愿军将领和基层的干部、战士。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展现了战争的宏大场面,也深入挖掘了战争背后的人物情感和精神风貌。通过不同层面的交织叙述,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貌,感受到志愿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演员表现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以唐国强、丁勇岱等领衔主演,以及孙维民、王志飞、刘之冰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为该剧注入了强大的演技保障。特别是刘之冰饰演的邓华将军,凭借其精湛的演技和深入人心的表演,成功塑造了这位革命将领的儒雅风度和坚定信念。演员们的出色表现,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英雄风采。该剧在主题内涵上也具有深刻的意义。通过展现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主题内涵不仅符合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引发了观众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思考和共鸣。同时,剧中还刻画了志愿军将士们的丰富个性,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兄弟情谊和深厚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英雄人物的人性光辉。在细节处理上,《跨过鸭绿江》也做得相当出色。道具的使用、场景的还原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力求真实,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特别是剧中一些无声的细节,如杨根思手背上的冻疮、郑双雪被美军投放的细菌感染发烧昏迷后脸部的猩红等,虽无声却胜有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也引发了观众对于抗美援朝历史的关注和思考,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45beafdf4e9743fba0873005283822e8.png

材料1: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片段

(图片来源:一部大写实的正史!听总导演聊电影《跨过鸭绿江》如何做到真实又震撼_台前幕后_新民网 (xinmin.cn)

0ec1772ecdee40c0a53543ef22027b0b.jpeg

材料2: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片段

(图片来源:一部大写实的正史!听总导演聊电影《跨过鸭绿江》如何做到真实又震撼_台前幕后_新民网 (xinmin.cn)

本课程选取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为例,为了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战争的残酷以及志愿军将士的英勇事迹,从而加深对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电视剧中展现的志愿军将士们的英雄形象、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面临外敌入侵时的团结与抗争,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观赏这部作品,学生可以提升对电视剧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案例四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案例分析】

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初,李大钊、瞿秋白、鲁迅、冯雪峰、周扬等共产党人和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为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他们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撰写并发表了一大批评价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论文,取得了宝贵的理论成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做了重要的奠基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是开拓者。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其标志是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文艺思想也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的传承者。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新的21世纪,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将会更加波澜壮阔,它必将以自己全新的思路和前瞻的目光去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理论创新将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它必定会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充满思想活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时俱进地引领着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前进方向。

本课程选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例,通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的深入学习,不断明确教学目标,掌握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前进方向。以及这些理论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59fdcceda20c43a39326386e98793569.jpeg

材料1: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图片来源: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王沪宁出席并讲话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d87b20af6d0a47e7ab7d536a5cfa323d.png

材料2:《觉醒年代》片段

(图片来源:《觉醒年代》央视网(cctv.com))

(五)课程案例五

红色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

【案例分析】

红色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是根据作家高缨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经典影片。该影片通过讲述汉族石匠任秉清之女妞妞被奴隶主抢入大凉山,后被奴隶马赫舍命救出并抚养成人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大凉山的新面貌,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彝汉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影片在主题上紧扣“民族团结”这一核心思想。通过任秉清与马赫两位父亲对达吉的争夺与让渡,展现了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不同民族之间的亲情与友爱超越了血缘和种族,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共处的社会。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不仅是影片的情感基础,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关系发展的深刻反映。影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独具匠心。达吉作为影片的主人公,被塑造成一个青春靓丽、充满干劲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她既是新社会劳动生产的青年带头人,也是彝汉民族团结的象征。任秉清和马赫两位父亲则分别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背景的父亲形象,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最终和解,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戏剧张力。在叙事手法上,影片采用了真实与浪漫相结合的风格。一方面,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真实地再现了彝汉民族之间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影片又通过浪漫的艺术手法,如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等,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和美好。此外,影片还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彝汉民族关系的巨大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对民族关系的深刻影响。同时,影片也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汉彝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本课程选取红色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为例,为了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影片中的情感纠葛、人物冲突以及最终的和解,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能够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通过对电影的观赏和分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人情以及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生们还可以提升审美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可以学习如何欣赏电影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如何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以及如何从电影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这些能力对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该电影的学习,引导学生们深化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貌的变化和人民精神面貌的提升,提升审美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9a7c86fc2f04cc9a72f449bd617e1e3.jpeg

材料1:红色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片段

(图片来源:峨影老电影 ——《达吉和她的父亲》_集团资讯_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emdy.cn)

d9b29342171b4ea58322da2964d65648.jpeg

材料2:红色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片段

(图片来源:峨影老电影 ——《达吉和她的父亲》_集团资讯_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emdy.cn)

2、《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

(一)课程案例一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案例分析】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了文艺事业的重要性和地位。他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一论述体现了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其社会价值的充分肯定。习近平主席提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各自领域的辛勤耕耘和服务人民的显著成绩。这是对文艺工作者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也是对他们未来工作的期望和鼓励。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还强调了创作优秀作品的重要性。他认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在于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体现了对作品内容和质量的明确要求,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挑战和期待。习近平主席还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表明了对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对文艺工作服务对象的明确指向。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展望了文艺事业的美好前景,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从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这体现了对文艺事业的信心和期待,也为未来的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

本课程选取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例,为了帮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以及文艺工作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习近平主席的这篇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对于指导文艺工作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讲话中强调了文艺事业的重要性,指出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和战线。同时,讲话也提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各自领域的辛勤耕耘和服务人民的显著成绩,这是对他们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对未来的期望和鼓励。通过学习习近平主席的这篇讲话,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艺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文艺工作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此外,讲话中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创作要求和指导方向,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因此,选取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课程案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论上加深对文艺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引导他们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964620d432ab4a8ab4f75d26fb1fc6cd.jpeg

材料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照片

(图片来源: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文化--人民网 (people.com.cn)

 

25a001fe3122495888ed17e09a806d33.jpeg

材料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照片

(图片来源:习近平: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人民政协网 (rmzxb.com.cn)

(二)课程案例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案例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理论思维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需要有坚定的理论思维作为指导。这体现了对理论思维的重视和对民族复兴的追求。讲话中提到了学习马克思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以及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并且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这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人民利益的关注。讲话还强调了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这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人民力量的高度重视。同时,他也强调了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等原则,以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阐述和对其重要性的强调。他通过强调理论思维、学习马克思和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等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e8527e12c8d45729ab65e6893b59352.jpeg

材料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图片来源:新华网(news.cn)) 

da49262541424eb1a202c6635e3da4d0.jpeg

材料2:《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图片来源: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闻中心-南海网 (hinews.cn)

本课程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结合课程,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讲解这些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的实践思想,如坚持人民立场、推动理论创新等。通过分析这些实践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纯粹的理论,而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真理。结合中国实际,讲解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从而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案例三

纪录片《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诞生

【案例分析】

纪录片《世界历史》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地剖析,展现了人类历史的波澜壮阔。其中,“马克思主义诞生”一集,通过细致入微地叙述,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十九世纪。本案例分析将围绕这一集展开,探讨其叙事手法、历史背景、主题思想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纪录片采用了生动的叙事手法,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专家解读和现场拍摄,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现实意义一一呈现。视觉效果方面,纪录片运用了高清画质和先进的剪辑手法,使得画面既具有历史感又充满现代气息。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即十八世纪中至十九世纪初期,西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无产阶级的崛起。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同时,纪录片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通过讲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以及他们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使观众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此外,纪录片还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即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首先,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深入实践,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体系。最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念,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课程选取纪录片《世界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诞生为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19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这些背景如何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核心概念。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对现代社会科学、政治和经济理论的影响。通过分析纪录片中的观点、论据和叙述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和理论。通过讲授,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基本史实和理论框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播放纪录片片段,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场景和理论内涵;同时,可以利用纪录片中的内容进行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过程和意义。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ce6723b9b2bb4f4197744075b4a529c8.png

材料1:纪录片《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诞生片段

(图片来源:《世界历史》 第65集 马克思主义诞生 (cctv.com)

7b56625dae144828aec49fcbde284384.png

材料2:纪录片《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诞生片段

(图片来源:《世界历史》 第65集 马克思主义诞生 (cctv.com)

(四)课程案例四

纪录片《美丽中国》

【案例分析】

纪录片《美丽中国》不仅是一部展现中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佳作,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纪录片。本案例分析旨在通过该片,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应用。《美丽中国》以生动的画面和详实的叙述,展现了中国自然风光的壮丽与生态多样性的丰富。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得到了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各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们对这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画面和叙述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纪录片《美丽中国》通过展示中国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行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促进作用。纪录片通过揭示这些关系,强调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在展现中国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关注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纪录片展示了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这些实践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它丰富了课程内容,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生动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它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最后,它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能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选取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例,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往往带有制作者的视角和立场。通过分析《美丽中国》中的叙述方式、观点表达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分析纪录片中的信息是否客观、全面,是否存在偏见或误导。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部纪录片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在马克思主义课程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识和素养。

bd019c88b53e40e2873f197e92cba9aa.jpeg

材料1:纪录片《美丽中国》

(图片来源:纪录片美丽中国第2集云翔天边_腾讯视频 (qq.com) 

fe348aaaaa174fb49cf0970e0678f95d.png

材料2:纪录片《美丽中国》

(图片来源:纪录片美丽中国第1集锦绣华南_腾讯视频 (qq.com)

(五)课程案例五

文献专题片《敢叫日月换新天》

【案例分析】

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理论价值,成了一个极具分析价值的案例。该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和丰富发展。《敢教日月换新天》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再到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作用。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是如何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具体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旨在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问题。

52130badf441480aa50eaff4bccf3b45.jpeg

材料1:文献专题片《敢叫日月换新天》片段

(图片来源: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第二集《星火燎原》_凤凰网视频_凤凰网 (ifeng.com)

7e35957ea6c44ba1922587d06a762ad4.jpeg

材料2:文献专题片《敢叫日月换新天》片段

(图片来源: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第二集《星火燎原》_凤凰网视频_凤凰网 (ifeng.com) 

通过对《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例如,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如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将《敢教日月换新天》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案例分析,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其次,它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课程选取文献专题片《敢叫日月换新天》为例,为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机会。通过分析这一案例,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

(一)课程案例一

胡锦涛同志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

【案例分析】

2012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和李长春同志来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网“强国论坛”工作平台,通过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

以下是胡锦涛同志与网友在线交流实录:

主持人:胡锦涛同志,您好!我们知道您非常关心互联网的发展,关心人民网的发展。今天您亲自来到强国论坛,我们版主和网友都非常激动,深感荣幸。请您跟我们的网友说几句话吧。

胡锦涛同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有机会在网上和大家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要借此机会,向网民朋友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主持人:感谢胡锦涛同志对广大网友的问候。网友得知您来到强国论坛他们纷纷上帖,有的网友向胡锦涛同志表示感谢,还有的给您提了一些问题,我挑几个问题给您念念,请您和网友作个交流。有个叫“大好河山美如画”的网友问:胡锦涛同志,您平时上网吗?

胡锦涛同志:虽然我平时工作比较忙,不可能每天都上网,但我还是抽时间尽量上网。我特别要讲的是,人民网强国论坛是我经常上网必选的网站之一。

主持人:还有一个叫“快活三”的网友问您:胡锦涛同志,平时您上网都看些什么内容?

胡锦涛同志:平时我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

主持人:还有一个叫“小火龙”的网友问:胡锦涛同志,网友们在网上提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您能看到吗?

胡锦涛同志: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主持人:谢谢胡锦涛同志。各位网友,因为胡锦涛同志接下来还有其他活动,在强国论坛同大家的交流就到这里。

胡锦涛同志:因为时间关系,今天不可能和网友们作更多的交流。但是网友们在网上发给我的一些帖子,我会认真地去阅读、去研究。最后,我要借这个机会,祝愿网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谢谢。

3943154497174fcab2c94d292e043dc1.jpeg

材料1:胡锦涛同志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

(图片来源:https://ts1.cn.mm.bing.net/th/id/R-C.9e118a951e0f0fe3c27eb8f40cef6004?rik=ARDHBgJaeV6zLQ&riu=http%3a%2f%2fpolitics.people.com.cn%2fmediafile%2f200806%2f21%2fP200806210929552393963431.jpg&ehk=mad8LJKmD6aK2535SZ5r%2fvkk6jU%2flDFFVV3WnjmNRyQ%3d&risl=&pid=ImgRaw&r=0&sres=1&sresct=1)

思考讨论:结合材料,用本课程思想信息的获取方法内容中网络信息获取方法,分析上述案例。

分析思路:胡锦涛同志和网民交流开创历史先河。通过网络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渠道,而且网民通过网络发表看法或者和领导在线交流,一般不会拘谨,不会有所顾忌,往往能够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想听真话,那么就请到网上来交流。当然有些人会心存顾忌,怕网友提的问题太尖锐,或者太复杂,一时无法应答可能没有面子,事实上大可不必有此担心,如今胡锦涛同志已经给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胡锦涛同志的这次与网民的在线交流是中国特色民主新渠道沟通交流的先河。由此可知,网络信息获取方法多种多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来源和加强沟通的重要方法。

(二)课程案例二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案例分析】

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宣讲团是思政专业系由学生组队、由系主任和老师结合本专业特色和专业能力组建的一支社会实践团队。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打造政策宣传阵地,高校助力新农村建设”,结合建党90周年,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及党的峥嵘岁月,具体分为三大实践议项:(一)“讴歌党征程,复兴民族魂”主题宣讲(二)村镇转型进程中政策需求课题调研及政策普及(三)服务养老院,支教留守儿童。本次实践方案在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获得了方案设计一等奖,并被推选为安徽省“三下乡”重点实践团队。会议上系主任介绍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对大兴镇政府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强调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指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通过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理性地感悟和思考社会。会议上宣讲团队长倪同学讲述了实践活动的流程及分析了方案的价值,镇书记表示会尽力支持团队的实践活动,同时交流了方案的实践性,对方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指出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年学生成长的重大意义。最后老师对团队寄予很大的希望,指出通过实践活动的磨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团队成员能够在几天的实践中沉下心来踏实开展活动,得出有价值的实践成果。会议最后以思政专业老师赠予大兴镇政府锦旗结束。启动仪式结束后,宣讲团7名学生将深入村镇,用专业知识为村镇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思考讨论:结合材料,用第六章思想信息获取方法中社会调查的方法,分析上述案例。

分析思路:这是一种实施“开门上课”,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生活,有效拓宽教学空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发现实际问题,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达到知行统一的开放式教学方法。主要结合校“'斛兵杯”主题,社会调查。实践证明,适当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才干,巩固所学的理论,而且还能够锤炼学生的意志,塑造学生的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一定要适当地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当然,使用社会实践教学方法,也应该做到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否则,社会实践的教学目的就难以实现。

7559bf4944f24a3f8661ca46dd83133f.jpeg

材料1:“三下乡”支教留守儿童活动照片

(图片来源:社会实践“三下乡”照片展:我们在此驻足_大埔 (sohu.com)

5e35634c76044adf8133a7a117e94f32.jpeg

材料2:“三下乡”服务养老院活动照片

(图片来源:社会实践“三下乡”照片展:我们在此驻足_大埔 (sohu.com)

(三)课程案例三

思想预测方法在大学生实习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

某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兼职班主任实习记: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先的计划和准备,为我们做事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方案和框架,这样有条不紊地展开就极有利于事情的进一步发展反之则可能不分轻重缓急、先后次序,以致手忙脚乱,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就是要做到预防教育,为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并防患于未然,将一切不良的思想和错误的行为扼杀在萌芽中,从而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而班主任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学习紧密地和实践相结合的契机。经过两个多月的实习,同学们做了大量的互动交流,包括深入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疏导和交谈以及早操和晚自习时间的陪同,让我在理解大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是偶发性的,有些则可能是错误的思想和意识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触发的。对于偶发性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而相对的陈疴旧弊则比较棘手。班主任的任务就是帮助新同学养成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为接下来的四年大学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一个好的开端往往是比较重要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对于错误或者是不好的习惯,则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法,防微杜渐,把预防教育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让同学们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型,极力让他们由适应到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参与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活动,从而为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思考讨论:思想预测方法在大学生实习班主任工作中是如何应用的?

分析思路:在具体的班主任实习中预防教育方法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普遍预防与重点预防。普遍预防表现在具体的班主任实习中就是要根据同学们的普遍心理,根据大多数同学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事先进行教育,避免思想问题大面积产生。比如说新生的想家问题、同学相处问题以及室友相处问题课外活动的选择与学习活动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事先进行预防,给予一些正确的指导,避免不必要的曲折和错误。

明示与暗示。明示一般是在错误倾向苗头开始出现并有所发展,情势比较紧迫的情况下使用的。比如晚自习吵闹影响自习质量、早上睡懒觉不上早操、经

常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等等。面对这些情况,必须及时明示,讲清道理,晓以利害,主动防范。暗示和明示正好相反,暗示一般是在情况比较复杂,错误倾向的苗头隐约可见但发展动向尚不清楚,或思想行为表现异常的情况下使用的。比如班集体内部因关系复杂而影响团结的苗头刚露头时;宿舍里面出现矛盾但尚处于暗斗气时;同学之间小团体相互排斥时等等。这些情况都需要用暗示的方法,有针对的正面阐述道理,启发自觉,引而不发,避免错误倾向的继续发展。

启示与警示。在实习班主任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比较难办的情况,这时正面的说服很难见效。这时我们主要采取旁敲侧击的方法,避免我们与同学之间的直接冲突,防止思想矛盾的加剧和激化。等到该同学情绪比较稳定,我们对该同学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有的放矢地给予引导和启发这样效果会好得多。警示是对可能出现的危害严重的行为和思想提出警告,明令禁止。警示一般是用于某种思想和苗头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的,比如同学们入校后的学习达不到心理期望值,自我价值实现困难;没有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迫切希望走出校门投入社会的矛盾;读书无用论等。这些思想出现的时候我们会给予一定的警示,但一般会交给辅导员处理,从而禁止此类思想的蔓延,防止危害的发生。

有效运用预防教育法不仅将非常有利于兼职班主任实习工作开展,使每一位大一新生的大学生活有一个良好的开始,而且能让每一位大一学生今后的大学生涯中持续获益。

(四)课程案例四

郭明义:做雷锋传人 建和谐社会

【案例分析】

郭明义爱心团队正式成立于2009年7月,下设希望工程爱心联队、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大队、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慈善义工大队、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和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七支大队在此之前,郭明义同志从2006年开始已经先后成立了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希望工程爱心联队、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服务队等爱心组织。郭明义爱心团队是在此基础上整合、发展建立的。

郭明义爱心团队是曾以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奖章、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鞍钢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职工郭明义同志命名的志愿者组织。在长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过程中郭明义同志感到,面对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萌生了成立爱心团队的想法,并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支持。6e4d1000682541058ad965c0b085ed82.jpeg

材料1:郭明义,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业务主管(公路管理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职)

(图片来源:郭明义:把践行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社会·法治--人民网 (people.com.cn)

2009年7月29日,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召开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活动动员大会,在会上为郭明义爱心团队授旗,标志着郭明义爱心团队正式成立。其后,鞍钢矿业公司各级组织为爱心团队开展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使其得到迅速地发展壮大。仅在鞍钢,加入爱心团队的干部职工就从最初的 200 多人,迅速地发展到目前的 8000 多人。

多年来,在郭明义同志的感召、激励和引领下,爱心团队的广大志愿者积极投身捐资助学、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慈善义工、红十字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领域,致力于服务帮助弱势群体,给无数困难家庭、困难学生送去帮助和希望,以实际行动倡导无私奉献精神、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逐渐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志愿者团队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已有17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大队、分队170余支,注册志愿者达到6万多名,参加活动的志愿者遍布全国。至今,郭明义爱心团队累计捐款 200多万元,在新疆、重庆援建希望小学各1所,资助困难学生2900多名,无偿献血130多万毫升,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液样本5000多例,其中1人成功完成了捐献。800多人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思考讨论:结合材料,用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内容中典型教育法,分析上述案例。

分析思路:先进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由先进模范人物的榜样力量所凝聚出来的信心、智慧和勇气是无穷的。促进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激励人们效仿典型的言行去做人做事,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向着高尚的思想境界迈进。学习郭明义先进事迹,重在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并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要把开展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活动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发扬郭明义精神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为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五)课程案例五

大学生村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案例分析】

丰城市梅林镇梅林村副主任吴云鲲:

踏着无悔青春的步伐,奏着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走在希望的田野里挥洒青春抒写人生的精彩华章。有这样一位大学生“村官”,他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选择--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他就是梅林村副主任吴云鲲。

调查摸底,迅速进入角色

刚到村的那段时间,村干部总是把他当“客人”,面对这样的困境,满怀着干事创业热情的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消沉,他开始放下大学生的架子,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与群众促膝谈心,缩短自己与村民之间的距离隔阂,消除了群众对他的陌生感,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走遍了全村10个村民小组,走访农户826户,全面掌握了梅林村的村情民情社情。吴云鲲知道:只有找事做,才有事做,才能做成事。在2012年,丰城市委决定在梅林村开展省管党建项目---梅林村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梅林村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工作,按照市委要求,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在市委党建项目办公室的指导下,制定了《梅林村党总支双“4+3+2”工作法》《梅林村“星级党支部”创评办法》以及《梅林村三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了梅林村民情家访、先锋创绩等十余项制度,对村务、党务及时公开,有力推进了村党组织实现了“四化”目标的进程。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协助市委组织部编制了《梅林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资料汇编》一书。

帮助就业,助推村民致富

由于梅林村毗邻丰城陶瓷工业园,村民大量的土地被征用,人均农田仅为0.26亩,总劳动力为594人,其中外出就业人数就有236人,占到全村劳动力总数的 40%。其中。外出务工家庭中90%以上的家庭中将老人和小孩放在家中,所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群众就业问题是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现该问题后,他立即与村党总支建议,要求成立劳务输出协会党支部,并主动要求担任党支部信息联络岗,一是与园区企业取得联系,重点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工资待遇等方面信息;二是通过张贴用工信息和打电话等形式和邀请镇劳动保障部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群众就业:三是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第三产业。在党总支的支持下,该自然村已有28人从事运输、12人开超市或商店、14人从事餐饮等行业。人均年纯收入增收近千元。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共协助村党总支组织招聘会3场,引入11家企业到村招工,为村民提供就业信息95条,先后帮助56名群众解决就业问题。

思考讨论:结合材料,用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中实践教育法,分析上述案例。

分析思路: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培养教育对象优良的品德行为习惯基层是一个大舞台,是大学生村官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大学刚毕业就有这样难得的机会来锻炼自己是很庆幸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纷复,要做到了解村情,才能找准方向,找到工作落脚点——以基层的工作为起点,本着脚踏实地,坚持进取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

4、《艺术哲学》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

(一)课程案例一

人类研究的三大逻辑: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

【案例分析】

社会学:以碎片化的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分解”问题。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人类群体社会科学,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一门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涉及科学主义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社会学在研究题材上或研究法则上均有相当的广泛性,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人类学:人对事物意义性的理解,其目的在于解释并发掘人生的意义。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人类在不同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宗教体系,而人类学者则通过比较研究,找出这些文化制度之间的异同,从而探求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类学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这个学科名称首次出现于德国哲学家亨德在1501年的作品《人类学——关于人的优点、本质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指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当代人类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学社会科学的源头。它的研究主题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个是追溯人类今日特质的源头与演变。民族志(ethnography)同时指称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据人类学研究而书写的文本。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则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在许多人看来,人类学是研究“远古风俗传统”及“奇异部落”的学科。这是一种误解。现时的人类学者大多研究工业社会及当代社会现象。

历史学: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通过回溯来找原因,从时间序列中寻找十五辩护关键的转折点。历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叫史学。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是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由历史、科学、哲学、人类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和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是一种对人生、对历史意义的理解,它是一种融合了社会学、历史学的方法,落脚于人类学的综合性理论。人对事物意义性的理解能够改变社会结构,改变历史,而大多数的人都相信它的时候,那对社会影响将非常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它包括六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本课程从人类研究的三大逻辑为例进行课堂导入,学生能够熟悉了解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横贯东西、联通古今的知识背景下学习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理论等重要原理,理解马克思创始人为美学、艺术哲学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让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视角,深入开展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哲学研究。

(二)课程案例二

“羊大为美”,古希腊、古罗马艺术

【案例分析】

“羊大为美”:“羊大为美”有二层含义:其一指古人用羊果腹,羊的个头越大,其对于人类的生存意义越大。其二,特指有权力、有地位的酋长或巫师这样胡“大人”,这是“羊”“大”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最初的“羊大为美”的含义。把甲骨文里的“美”字进行拆解,会发现“美”的上面并不是一个“羊”字,而是比“羊”字少了做一横,下面像是一个站立的人。若用古代绘画的方式来描述并结合现代人的思想,更像是头上戴有羽毛类的装饰品,下面是一个站立的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甘是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因此被引申为凡好皆谓之美的意思。比许慎更早的《周礼》记载:“膳用六牲。始养之曰六畜,将用之曰六牲,马、牛、羊、豕(猪)、犬、鸡也。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美从羊。此说从羊之意。”从这一段话中还可以看到,中国文字真的非常有趣,膳与善的关系大约是“有肉吃、有饭吃谓之善”,月字旁本为肉的意思,羊与祥的关系大约是“用羊祭祀祖先祈福谓之祥”,祥字左偏旁(示)是祭台之意。清朝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羊大则肥美。”这是今天广为人知的“羊大为美”观点的最直接来源。直至宋朝时期,中国人还是以吃羊肉为贵,因此羊在古人食谱中的地位很高,加之后世“美”的确由“羊与大”组成,由此自然容易得出“羊大为美”的结论。然而,甲骨文中的“美”字却推翻了这一结论。

c120785502cc419bad354bca33403adb.jpeg

材料1:甲骨文“美”

(图片来源:美的本意是什么,甲骨文揭开谜底,根本不是羊大为美的意思|甲骨文|羽毛|含义_新浪新闻 (sina.com.cn)

79d809e065e647858bf96df6980ae646.jpeg

材料2:拉斐尔《雅典学院》

(图片来源:雅典学院_拉斐尔名画《雅典学院》高清图片赏析-露西学画画 (lucydraw.com)

古希腊罗马文化具有超常的渗透力和无限的生命力, 不时被后起的文明吸收、改造,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化的摇 篮和人类共同而永恒的瑰宝。古老的希腊罗马民族不但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明,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 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希腊神话培 养了灿烂的文学艺术,成为后来欧洲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 源泉。希腊神话产生于人类的初始时代,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累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古希腊人认为神灵是最完美的人的体现,神不但具有人的形象,而且具有人的感情和经 历。神话,正是人类对最完美的自我的一种期待。罗马人在 希腊宗教的影响下产生了与希腊诸神对等的若干个神祇,即吸收希腊的神话,把希腊人所信奉的神祇改造为罗马人的神祇。希腊罗马神话姿态质朴、风韵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也反映了西方人那种崇尚自由的乐观性格。借助张扬其故事的特点,对现代西方文学、宗教、艺术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课程讲解东、西方对“美”的研究起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被正式确立以前,西方学者对美的思索主要便集中在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西方传统美学对本质问题的热衷与其对真理规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求索、追寻本体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密切相关,直至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和美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才渐趋实现对美的本质模式的消解或超越。而我国“美学”学科虽在西学影响才逐步发展,但传统东方围绕美之为美的观念随着时间演化表现出“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代表了两种典型形态,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感,由此表明侧重生活感觉与侧重文化仪式的审美态度。

(三)课程案例三

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

【案例分析】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6b92205ade8340ffbc5a006c9b769400.jpeg

材料1:《哈姆雷特》电影剧照

(图片来源:哈姆雷特_电影剧照_图集_电影网_1905.com

《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悲剧性爱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剧元素。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势的逼迫、坏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点的暴露而最终凋零。在这一由深爱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发展过程中折射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权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内部的腐败)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丑恶的一面,对深化主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整个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后的结局,则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个人牺牲也是作品发展的最终结局。在某种程度上,悲剧不是不幸,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美。

本课程对作品内容展开哲学诠释之后,要继续将其与人的感官世界勾连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主客统一”。前述内容用“意象”来描述艺术作品的表达,这些表达构成作品的艺术形象,给予我们感官上的感觉,即“意象”。在综述意象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再用艺术哲学的方法考察以往美学所研究的两组典型意象—优美和崇高、悲剧与喜剧。它们彼此互为一组相对的范畴,逐一分析其表现形态与本质特性,再对两者进行比较,说明它们呈现于人的不同的感性世界。这样的研究路径构建出哲学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论,能哲学性、规范性地对艺术作品进行批评赏析。

(四)课程案例四

保罗·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去哪里?》

【案例分析】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去哪里?》是高更在塔希提岛上居住时创作的绘画宣言。在19世纪80年代初作为股票经纪人的职业生涯以失败告终后,这位法国艺术家从“周日画家”(即为自己的乐趣作画的人)逐渐变成了专业画家。他于1891年至1893年期间来到了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太平洋岛屿塔希提岛。然后,他于1895年回到波利尼西亚,在1897年创作了这幅巨大的画作,并最终于1903年在马克萨斯群岛中的希瓦瓦岛逝世。高更本人在1898年2月写给德·蒙弗里德的同一封信中提供了这幅画中神秘意象的生动描述:

画布宽四米五十,高一百米七十。上面的两个拐角是铬黄色,就像壁画随着时间而风化后的颜色,左边有铭文,右边是我的名字,画布贴在金色的墙上。在右下角有一个睡觉的孩子和三个蹲下的女人。两个身穿紫色衣服的人物在互相倾诉。一个巨大的蹲伏人物,有意无意地举起双手,惊讶地看着这两个敢于思考自己命运的人。中间的人物正在采摘水果。在孩子附近有两只猫。一只白色的山羊。一个人像,它的手臂以某种节奏神秘地举起,似乎指向来世。最后,一个快要死亡的老妇人似乎接受了一切,听天由命了。她完成了她的故事!在她的脚下,一只奇怪的白鸟,爪上握着一只蜥蜴,代表着言辞的徒劳……就这样,我完成了与福音相似的哲学工作。

高更的文字不仅阐明了这幅画奥妙独特的肖像,而且还邀请我们“阅读”图像。高更暗示这些人物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并可能回答作品标题所提出的问题。而且,因为他以一幅用古老语言书写的神圣卷轴的方式来作画,该画应从右至左阅读:从睡觉的婴儿(我们来自哪里)到中间的站立人物(我们是什么),最后到左边蹲着的老妇人(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从名称上已知要表达三个主题,三个深思,三个艺术家对自身短暂人生的回顾总结与生命意识和意义的探索,三个由艺术家个体的“天问”推及至普世共同体的终极之问。放逐自己的高更,带着现代文明人的烙印,只能在精神层面去追逐自己心灵中的人类乐园,但他要承受更多的文明人无法解脱的迷茫、忧伤、困惑和焦虑。他把这种复杂的感情凝聚在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形式之中,把人类原始的记忆,真实的现在以及遥远的未来都浓缩在画面上。把“认识自己”这一人类的千古哲学命题,通过自己的画笔作了一次象征意义上的解答,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和升华。其是高更所有情感和认知的具象呈现,是高更对人类、对世界本质叩问的回响。他的艺术理念、创作风格、内心思想、精神世界,以及他对自己和女儿的生命本质与意义所进行的终极探索,以己及人地神秘而痛苦地思考人的一生和人类存在的本质之谜,使得观者也不由自主地引起反思。

22bd590963fa464e86b9065fc8de1187.jpeg

材料1:保罗·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去哪里?》,1897—1898年,布面油画,139.1 x 374.6cm,波士顿美术馆

(图片来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解释高更的杰作! | TRiCERA ART CLiP

审美意象的创作完成,并不意味着艺术过程的终止。艺术作品将要面向接受者,另一主体对象的感性世界。审美意象如何被接受,关系到艺术作品如何被保存的关键问题。艺术作品的形象以及所表述的内容被接受的过程,即会产生实际的审美经验。由于原始和反思的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接受者能在解除了功利关系之后得到一种无欲望的快感,得到真正自由的审美情感。接受者在自由的审美情感中静观沉思,与现实世界隔离后感官得到审美知觉的重构,进入艺术作品呈现的世界,产生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审美狂迷。细化艺术作品被接受的过程,接受者在预备情绪之后产生感受性回忆,并在感受性回忆中移情继而逗留在艺术作品之中,在此种与实际无关的感性世界体验另一种生活实践。艺术作品即在审美逗留中得以继续存在,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接受者在艺术作品中的重构不尽相同,得到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审美经验。不同审美经验的积淀保存,使得作品在创作结束之后能够持续“存在”,构建出历史性的民族审美经验。

(五)课程案例五

科隆大教堂(哥特式教堂)、圣德列萨祭坛(雕塑)、达利《永恒的记忆》(绘画)、歌剧魅影(音乐剧)

【案例分析】

科隆大教堂全名为“查格特•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它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艺术史专家认为它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科隆大教堂为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堂内还有好几幅石刻浮雕,描绘出圣母玛丽亚耶稣的故事。科隆大教堂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在修建科隆大教堂的七个世纪中,一代代建筑师们秉承着相同的信念,做到了绝对忠实于最初的设计方案。除了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和教堂内的艺术珍品以外,科隆大教堂还表现了欧洲基督教经久不衰的力量。

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于1645--1652年创作《圣德列萨祭坛》。雕塑作品描写的是圣德列萨在幻觉中见到上帝的情景,表现了她对上帝之爱的渴望。她躺在浮云上,宽大的衣袖向下低垂,两眼轻合,嘴唇微张,脸色苍白,在昏迷中祈求着神的爱。在她面前,小爱神面带顽皮,将一枚金箭射向她的胸膛。德列萨在她的自诉中写道:这支箭已刺穿了我的心,当他把箭抽出时,我感到无限的痛苦和甜蜜,我想把这种痛苦永远地继续下去……当时的意大利正倡导着禁欲主义,禁欲的痛苦折磨着无数和德列萨一样的少女。而贝尼尼则用坚硬的大理石刻画出了德列萨的病态,表现了一个正在渴求爱欲的女人最柔软的内心。小天使代表幸福,与德列萨的卧姿构成了和谐的节奏,意味着痛苦与幸福的撞击。整个雕塑被放在祭坛上,祭坛上方安放了一些镀金的金属条,光线从祭坛顶上照下,被金属条反射,其金色的散光打在白色的大理石上,衬托出人物的形体,减弱了体积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同时,多样的光和影增强了人体线条的韵律和美感,从而产生出十分强烈的舞台戏剧效果,使人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从思想上看,这件作品反映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从雕塑技巧上来看,圣女多而乱的衣褶,云朵的漂浮效果以及人物复杂的曲线,都充分显示了贝尼尼的雕塑天才。可以说,这件作品达到了贝尼尼雕塑艺术的顶峰。

萨尔瓦多·达利于1931年8月达利完成了《记忆的永恒》。他以袖珍面的技法,描绘了一个死寂般宁静的旷野。在一片死寂的海滩上,远方的大海、山峰都沐浴在太阳的余晖中。一个长着长长睫毛,紧闭眼睛,好像正在梦境中的像鱼又像马的“四不像”怪物躺在前面的海滩上。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还有一个爬满了蚂蚁的金属盘子,好像正在被苍蝇啃噬掉。画中最匪夷所思的是三只钟表,它们都变成了柔软的、可以随意弯曲的东西,显得软塌塌的,如同面饼一样,或挂在枯树枝上,或搭在平台的边缘,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钟表都不堪负荷,疲惫不堪地松垮了下来似的。在这里时间被强烈扭曲了,停止了,仿佛一切都被熔化成了无意识的东西。和所有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一样。达利在创作这幅画时也受到了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影响。根据达利的说法,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自己梦中的每一个意念都是自己不能选择的,画家则负责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达利专门前去精神病院了解病人的意识。在达利看来,精神病人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人的潜意识世界最真诚地反映。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剧院魅影/歌剧魅影/歌剧院幽灵)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代表作之一,以精彩的音乐、浪漫的剧情、的舞蹈,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它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东·路易·阿尔弗雷德·勒鲁的同名哥特式爱情小说。《歌剧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首先它成功地改编了加斯通·勒鲁(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原作小说,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尤其是追逐幽灵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因为那句“我在这里”似乎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隔壁的包厢,而那幕吊灯突然坠落的戏也着实令气氛紧张刺激到极点,前排观众的惊叫与台上演员的呼声连成一片,在这方面,舞台设计玛莉亚·布琼森自然功不可没。韦伯找来他的老搭档奈·杰莱特与音乐总监赛门一起制作电影版《歌剧魅影》的歌曲,并以28人的管弦乐团演奏电影音乐部分。在这部音乐剧中,韦伯运用了超现实手法和异化声音的处理,是他在《》剧之后,在突破传统审美标准方面的又一尝试。这位音乐剧大师的名字足以刻入二十世纪的音乐史册,他的音乐剧中的一些名曲经典程度不亚于最出色的古典音乐,旋律优美典雅却像流行歌曲一样广为大众所接受。

艺术经历史积淀成一个种类繁多的感性王国,不同种类的艺术制作有着很大差别,细化研究必须进入各个门类。以时空标准划分出“时间类”“空间类”“时间-空间类”三种艺术类型,而以接受者对作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可以分为视觉、听觉、观念想象、视听综合四类。本节选取最基本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五类艺术,逐一分析它们的感知特性,以联系的观点比较相互之间的异同,运用前述内容采取的哲学方法进行思维操练。

077fefe2cf4b4c6aba486af194d4b6d9.jpeg

材料1:德国科隆大教堂

(图片来源:科隆大教堂(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_百度百科 (baidu.com)

3c5e05b125e64ad890dbb3fdd83c04b4.jpeg

材料2:乔凡尼·洛伦茨·贝尼尼《圣德列萨祭坛》

(图片来源: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courses-images-archive-read-only/wp-content/uploads/sites/1122/2015/10/02032403/Vittoria_in_Rome_HDR.jpg)

115ecc23cf7144eda9352614f9baeb39.jpeg

材料3:达利《永恒的记忆》

(图片来源:https://ts1.cn.mm.bing.net/th/id/R-C.51890fa411e85aaf6f436b5cfdee384f?rik=Xn1X%2fuW8VmfK6A&riu=http%3a%2f%2fdanqinghaicang.com%2fpaipaishuhua%2finclude%2ffckeditor%2fDali016.jpg&ehk=Zo0ds5iT0D%2fermgUqrUzn87AyMYL5NO1fr3gzXIXT%2bY%3d&risl=&pid=ImgRaw&r=0)

d3a92cfc53f144ab98a5387055f6166d.jpeg

材料4:《歌剧魅影》片段

(图片来源:《剧院魅影》为何无缘深圳? - 乐评 - 中国音乐网 (chnmusic.cn)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

(一)课程案例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视频《四渡赤水出奇兵》

【案例分析】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该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中国精神是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

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激励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近代以来,中国精神始终是激励和支撑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前仆后继、英勇拼搏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包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第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一种突破常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也是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使命感,更是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它继承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传统,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明确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代表着时代的最强音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与时俱进,都是改革创新精神的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丰富和发展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解放思想是时代精神的基石。“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同志振聋发聩的声音奏响了解放思想的时代精神。开拓进取是时代精神的特征。改革开放是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只有开拓进取才能走出新路。深圳的“拓荒牛”雕塑正是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精神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表明的就是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开拓进取精神。攻坚克难是时代精神的品格。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带来社会进程的难题增多、风险加大。开拓进取就必须敢冒风险、应对风险、攻坚克难,追求成功又不怕失败,在失败的可能中谋求成功。与时俱进是时代精神的本性。时代快速发展、急剧变化,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最终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以深刻凝练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战例,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反复吟唱,表达了对毛主席的热爱,也是全曲的点睛之笔。

湘江战役后,仅存不到三万人的中央红军面临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遵义会议成为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运筹帷幄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中央红军三个多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采取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有效调动和歼灭敌人,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4edf8e7446e945e68f57146d45976ab7.jpeg

材料1:《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片段

(图片来源:国家大剧院歌剧电影《长征》 订票|歌剧院 演出门票-歌剧-国家大剧院 (chncpa.org) 

(二)课程案例二

 1978年5月11日,胡福明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案例分析】

邓小平在尚未恢复领导职务时就旗帜鲜明地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并在不同场合多次批评“两个凡是”,陈云、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抵制“两个凡是”。这激发起人们对“两个凡是”造成的思想阻碍进行反思。
  1977年,时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的胡福明写下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投稿给《光明日报》编辑部,这篇文章几经修改,定稿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0日,发表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文章鲜明提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一场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开展,文章中“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由于它同“两个凡是”尖锐对立,并且触及盛行多年的思想僵化和个人崇拜现象,因此也受到一些领导人的强烈指责,所以这场讨论在万众瞩目的同时也面临巨大压力。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予以旗帜鲜明地支持。

1963年11月,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在东湖宾馆写《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此文打印出来后,毛泽东修改时,加注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本来就是一个大哲学家,他改完这篇文章,很高兴,还在东湖边照了一张相。这张照片如今也挂在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内。 该文原稿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当讨论遇到阻力时,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陈云、胡耀邦等纷纷表态支持这一讨论。
  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一讲话被作为中央文件下发并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实际工作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中央及省级报刊共刊登讨论文章650多篇,形成了以理论界为主、新闻界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理论问题大讨论。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着眼大局,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这场讨论的落脚点,使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过程成为引导人们思考国家向何处去这一重大课题的过程。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对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

本课程选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例,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的认识。

(三)课程案例三

2021年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案例分析】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

77e4a25d599742bbab14dda03f3b2956.jpeg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要求,在学习领会、宣讲阐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党中央举办这次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深入研讨、交流体会,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材料1: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图片来源: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huanqiu.com)

关于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场合都讲过。今天,我再重点讲4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第二个问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2015年10月29日,我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说过:“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第三个问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第四个问题: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鲜明的特色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紧密结合,在推动发展上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统一起来,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本课程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为例,有利于学生把握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意义。

(四)课程案例四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案例分析】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总书记首次提到“新发展格局”这一重要概念。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作出大量指示批示,推动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时,我也结合疫情防控对涉及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思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次疫情也是百年不遇,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已经越过拐点,但疫情全球大流行仍处在上升期,外部形势非常严峻,我们要切实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疫情卷土重来。同时,我们要举一反三,进行更有长远性的思考,完善战略布局,做到化危为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下面,我着重从发展战略角度讲几个问题。

第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如矿产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这次疫情可能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出现重大变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要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第二,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这次疫情是一次实战状态下的压力测试。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我国口罩日产能从1月底1000万只提高到目前的5亿只。同时,疫情冲击也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风险隐患。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

现在,全国都在复工复产,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再简单重复过去的模式,而应该努力重塑新的产业链,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这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二是要补齐短板,就是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我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线上办公、线上购物、线上教育、线上医疗蓬勃发展并同线下经济深度交融。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积极参与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必须看到,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和实体产业要以自己为主,这一条绝对不能丢。

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转,必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要大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宁肯十防九空,有些领域要做好应对百年一遇灾害的准备。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实行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国家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搞好军民融合储备。要优化应急物资品种和储备布局,要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全面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国有企业冲在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进产业循环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须做强做优做大。当然,国有企业也要改革优化,但绝对不能否定、绝对不能削弱。要坚持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增强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

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认识到,必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坚决反对把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武器化。在国际经贸谈判中,要推动形成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消除非经济因素干扰的国际共识和准则,力争通过国际合作阻止打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恶劣行为。

第三,完善城市化战略。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是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今后一个时期还会上升。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时,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目前,我国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和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人以上) 人口密度总体偏高,北京、上海主城区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东京和纽约只有1.3万人左右。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在城市旧城和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停车场建设,托幼、养老、家政、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都有巨大需求和发展空间。

第四,调整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结构。这次疫情防控对我国科技界是一次真刀真枪的检验。科技战线既显了身手,也露了短板。要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研发道路。

科技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科学研究要从中凝练重大科学前沿和重大攻关课题。要更加重视遗传学、基因学、病毒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等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加快相关药物疫苗的研发和技术创新,高度重视信息和大数据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要重视顶层设计,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做强优势领域,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补上冷门短板,把我国基础研究体系逐步壮大起来,努力多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形成了不少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值得认真总结。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统筹作用,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

第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但过度开发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新世纪以来,从非典到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明显升高。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

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这里既包括有形的边界,也包括无形的边界。要完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生态红线,加快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空间上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限定。

要增强全民族生态环保意识,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饮食文化和良好生活习惯,严厉打击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

第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这次疫情防控也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还存在明显短板,需要加快补上。

要从顶层设计上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充实中央、省、市、县四级公共卫生机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履职尽责能力。要改善城乡公共卫生环境,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院感染病科、生物实验室等的规划建设,做好敏感医疗和实验数据管理。要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提高群众公共卫生素养。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医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科学论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西医结合,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

历次抗击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实践表明,必须加快形成从下到上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的体系,努力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重中之重,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要加强疾控、医院、科研单位间的信息共享,增强各类已知和新发传染病预警能力。

(出自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本课程选取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为例,有利于学生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工作,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和难点,理解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五)课程案例五

陕西省太原市市民韩玉峰老人收藏的12张选民证。

【案例分析】

699d435f92e5423d99e64c1901823e48.jpeg

89岁的山西太原市民韩玉峰说。在他的家中,珍藏着一个充满年代感的红色相册。翻开相册,从1953年到2021年,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方形印章到圆形印章,间隔年限从两年、三年到五年……12张保存完好的选民证一一展现在记者面前。最早的一张选民证是1953年的,颜色已经泛黄,但字迹仍然清晰可见,全部都是繁体字。最上方三个醒目红字:选民证;上面两行是姓名、性别和年龄;接下来是两行注意事项:一、凭证参加选举;二、只准本人使用;最后是落款、日期和印章。

材料1:韩玉峰向记者展示他的第一张,也是中国第一部选举法施行后颁发的

首代选民证。

(图片来源:12张选民证背后的民主故事-新华网 (news.cn)

1953年3月1日,中国第一部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公布施行。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开始,各地分别采取无记名投票、举手等方式进行选举。  

“当时是我第一次行使选举权这项民主权利,激动得我前一天晚上都没睡着觉。”韩玉峰告诉记者,他16岁参军,18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20岁回国后部队驻扎北京,正好参加了北京市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

从20岁的年轻小伙儿到如今的耄耋老人,近70年时间里,韩玉峰当过兵,在大学里任过教,在机关单位当过文艺干事,也在事业单位里任过职,工作和生活的地点从北京到山西大同再到山西太原。尽管年龄、工作地点、工作单位不断变化,但韩玉峰参加选举的积极性从未改变。

“人大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每一次投票前,我都要做足功课,要选出真正代表人民的人大代表,否则对不起这神圣的一票。”韩玉峰满脸严肃地说,他十分珍惜每一次投票的权利。

1417256a2d0043dba50aacb7c6c10510.jpeg

材料2:部分选民证图片

(图片来源:12张选民证背后的民主故事-新华网 (news.cn)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从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到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到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助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相关举措有效保障了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有效维护了各民族长期共同繁荣发展、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其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必须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永葆生机和活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有改革魄力,更要有政治定力。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有助于以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我们在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山西省太原市市民韩玉峰老人收藏的12张选民证,记录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首张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身份证”,见证着基层治理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一本本政协委员读书笔记,展现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独特魅力……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件件展品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发展写下生动注脚。在新的征途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动力。

本课程选取山西省太原市市民韩玉峰老人收藏的12张选民证为例,有利于学生理解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历程。

6、《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

(一)课程案例一

1957年,《人民日报》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案例分析】

1957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这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矛盾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读这一经典著作对于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社会矛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对待社会矛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未完全巩固,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各种矛盾就显得格外重要。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它们与旧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的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它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得到解决。毛泽东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他指出:“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

  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为什么要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呢?这是因为社会矛盾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及时解决矛盾,就会阻碍社会正常发展。毛泽东着力强调:“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获得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从国际上看,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动荡不安的气氛。同年,又先后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内引起巨大震动。从国内看,从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初,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急速完成带来的深刻变化,以及党在工作中的某些问题,使得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某些紧张状况。一些城市出现粮食和日用品供应短缺,一些农村发生农民闹社、退社风潮,一些学生、工人、复员转业军人在升学、就业和安置等方面遇到困难。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还客观存在,但将越来越少,而大量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我们必须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全面辩证地认识和分析社会矛盾
  注意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开宗明义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分析了“人民”和“敌人”的内涵。他认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社会矛盾的存在并不都是有害的,对待社会矛盾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则就是要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在一般的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毛泽东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为此,他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
  坚持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矛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抗性的矛盾,另一类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处理矛盾的方法也有两种。处理对抗性的矛盾是一种方法,而处理非对抗性的矛盾又是另外一种方法。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它的非对抗性,是在总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一致的前提下,具体利益分配与思想认识上的差异与分歧。这是它同对抗性阶级矛盾的本质区别。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区别,在处理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用较大篇幅阐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他指出,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必须用强迫的及专政的方法解决;而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
  “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正确的方法。对待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害。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毛泽东在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人民来说则与此相反,不是用强迫的方法,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就是说必须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不是强迫他们做这样做那样,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向他们进行教育和说服的工作。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我们应当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但是这种批评不应当是教条主义的,不应当用形而上学方法,应当力求用辩证方法,要有科学的分析,要有充分的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民主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即“团结—批评—团结”,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分清是非,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毛泽东认为,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解决各种矛盾最重要就是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他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在经济方面,实行监督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在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族关系上,既要克服大汉族主义,也要克服地方民族主义;在科学文化艺术方面,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从我国社会实际状况出发,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的特点、规律,探索完善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机制,在诸多社会矛盾和发展全局中敏锐地抓住主要矛盾,并自觉围绕主要矛盾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具体问题的一条成功经验。在新的形势下,领导干部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本课程选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例,有利于学生理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二)课程案例二

文章《系统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契合点》

【案例分析】

《系统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契合点》(全文)

系统观念是以系统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自身和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对科学思维方式的需要,鲜明提出坚持系统观念的重大原则,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人民应对复杂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锐利思想武器。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继承和创新。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从系统整体上思考世界本原和人生意义,中国传统哲学蕴含着许多关于系统观念的朴素思维。比如,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观,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观,庄子崇尚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观,周敦颐阐述的无极太极生成、阴阳五行四时演化的世界观,等等。这些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政治伦理、生产生活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今天,站在“两个结合”的高度来理解坚持系统观念,就要深入把握系统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天然契合点,从而进一步领会系统观念的思想来源和精髓要义,增强坚持系统观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系统观念的全面整体观点同我国古代大一统思维的相合性。任何事物都有整体和部分之分,整体构成了事物的主体形态和基本框架,决定着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必须首先从全面整体上把握,才能保持统一性、延续性和长久性。我国古代“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大一统观念就是全面整体民族观、国家观、社会观的集中体现。生活在诸侯争霸、战乱不已年代的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周礼、实现国家政治上的实质统一。秦朝统一全国后,正式建立中央集权制,大力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等措施,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局面,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大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根基。此后2000多年,“百代皆行秦政法”,中华民族总体上是大一统的局面,即便是处于战乱纷争、政权割据时期,实现民族、国家的大一统也成为时人最强烈的表达。当前,中华民族正行进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个过程也是全民族、全国各地、全社会整体性跃升的过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整体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共享民族复兴的荣光。

系统观念的普遍联系观点同我国古代相生相克思维的相通性。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世界就是依靠这种普遍联系的机理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各自作为一个系统,也遵循这个定理和原则。中国传统哲学中相生相克的思维,就集中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无论是阴与阳、乾与坤、天与地等相对范畴,还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概念,无论是春、夏、秋、冬的四时轮回,还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八卦运行,都是用“相生”和“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以此维持事物的动态平衡。古人常常把相生相克的观点运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医学上就把人的五脏六腑与五行结构相贯通,来解析人体生理与病理的关系,主张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通过望、闻、问、切全方位把握病人的情况,从而对症施治。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具有极强的关联性,特别是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交往活动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愈加密切,信息互联越发紧致,不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征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牢牢把握系统观念,汲取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智慧养分,坚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避免顾此失彼、相互掣肘,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效能。

系统观念的发展变化观点同我国古代代谢思维的相融性。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中国传统哲学中早有这一思想。比如,《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表明求新必须持续不断、日日精进;《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慨的是人生世事变化之快;《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说的是周朝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对礼乐制度的要求;《庄子》中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阐释的是天地之间的万物都在变化转移之中;明末清初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总结以往哲学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变化日新说,认为“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荣枯相代而弥见其新”,系统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现代社会瞬息万变,运动发展的速度、范围、程度都超过以往,只有坚持系统观点,自觉以动态变化的思维来分析和把握事物,才能扣住时代脉搏,跟上发展步伐,做到与时偕行、开拓创新。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系统观念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在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上所得出的认识,许多是相贯通、相契合的。我国古代形成的许多关于系统观念的内在思想因子和价值元素,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系统观念的文化积淀。只有从历史深处充分吸收营养,才能深信笃行系统观念,自觉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出自熊文景《光明日报》,2022年05月09日15版)

(三)课程案例三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电影《我们的新生活》

【案例分析】

艺术生活是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较早较多较完整的概念属。其大概意思是:没有生活原型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炼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就使一篇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

69fc3fe080514008938b39cc8333f793.png

材料1:《云上音乐会》片段

(图片来源:我们的新生活 剧照 (douban.com)

近些年,不少现实主义和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受到观众的认可。这些作品在通过润色后的戏剧化故事打动观众情感的同时,注重在电影故事中多角度呈现社会不同角色的真实处境及人们面临的问题,观众随着主人公视角对电影中社会问题的关注,在观影中直面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在新上映的《我们的新生活》这部网络电影中,申奥、包贝尔、姚婷婷、卢正雨、张栾五位年轻导演将目光聚焦于小人物,通过五个取材于老百姓真实生活的短片,以电影的艺术表达形式,构建起一幕幕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共情的故事情节。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

19c2a68de3814d42b5023e20e890bbec.png

短片《云上音乐会》的主角是4名山区孩子,他们热爱音乐且有天赋,组成了乐队去参加音乐比赛,结果火车因意外停在了半路,4个孩子心急如焚、想尽各种方法想要去现场参赛。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用直播的方式完成了梦想。这个短片的导演姚婷婷表示自己一直都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这在早期她大学期间创作的短片中就有所体现。她发现之前接触的山区的小孩,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想。在网络信息很发达的新时代,这些孩子也有了更多方式可以让别人看到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四个孩子身上对梦想的执着,感动了很多人,梦想不分高低贵贱,有梦想的人都是闪闪发光的,不管在哪,无论多大年龄。“我也特别希望能通过这次的创作呈现这样一个主题:不要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总有一天你会去实现它的,”姚婷婷在谈到这次创作初衷时这么说道。

材料2:《广场恩仇录》片段

(图片来源:我们的新生活 剧照 (douban.com)

张栾导演的《一路前行》灵感来源于很多年前他看的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一场大地震后,一位在地震中丧妻的男士和一位在地震中丧夫的女士重组了家庭,虽然经历了灾难式的打击,这对夫妻还是非常积极乐观。即使经历了妻离子散、家毁人亡的灾难,那对夫妻的坚强、笑对生活的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用杨超越的一场远离城市的自由行旅途将故事串联起来,表现出告诉不管遇见多大的困难和悲伤,都要一路前行,保持乐观的心态,前行的路上总有可以治愈你的惊喜。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震撼了所有生命至上的心灵,“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不是无力的鼓励宣言,而是带着思念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的宣言。

《最燃不过夕阳红》的灵感是来源于网络新闻。导演卢正雨则联手蔡国庆和张凯丽在片中联手献上一出“灯牌里的妈妈”戏码。社会上对于母亲的标签可能是任劳任怨、双手老茧的。但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喜好的权利,活出真实的自己就好。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父母没办法像我们一样很好地使用各种高科技产品,但是心甘情愿被AI换脸这样的技术欺骗。导演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唤醒大家多关心父母,除了父母的身份外,他们也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梦想和属于他们的新生活。两代人之间多沟通、多说话,有的东西是机器替代不了的,有温度是关心是替代不了的。

近年来,离婚率不断攀升,其中不乏冲动、轻率离婚的。包贝尔导演的《冷静冷静》短片就是聚焦这一现象,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妻因为生活琐事要离婚,30天离婚前的冷静期中最终挽救了他们的婚姻。

短片《广场恩仇录》聚焦广场舞跟篮球少年之间抢地盘的纷争,这个事件在网上曾经引起过很广泛的讨论,关系到老年人和青少年之间的相互宽容、理解、共同成长。

全片五个故事从一个个身边的小人物入手,讲述了被忽略或藏在心底的道理。也正是因为这些都是普通人的故事,在柴米油盐中传递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他们也更容易打动人心。五个故事里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角色执着、热爱生活、不断努力前行的样子也让观众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温度,奔向理想新生活的样子真的很动人。就和这部电影所呈现的那样,现实主义题材可以让观众比较容易触碰到人物的内心从而产生认同,真实反映社会生活、一针见血地戳中人们的“痛点”,为导演的艺术创作打下扎实、稳定的根基。加之那些曾引起网友热论的事件自带的影响力,也会为电影增加关注度。随着我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完善,这部网络电影以一个个发生在周边的小事件为背景,汇聚了年轻导演的智慧和老中青少四代演员的倾情演绎,可以说是中国文艺工作者集体智慧的迸发,更是网络电影发展进入品质化时代的样板。

本课程选取电影《我们的新生活》为例,进一步加深“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把握理解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社会科学研究选题要反映人民群众生动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832ffb433ac1486abcd193fab1b5bec4.png

材料3:电影《我们的新生活》

(图片来源:https://puui.qpic.cn/vcover_hz_pic/0/mzc0020020eox771624980407578/0)

(四)课程案例四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案例分析】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纵观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知,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之后的思想家和实践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关照两制关系的发展走向时,重温马克思当年的伟大设想——跨越“卡夫丁峡谷”——就成了一种历史回应。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再次审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意义就在于,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规定上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证实了从有待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跨越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是高度现实可行的。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19世纪80年代初,马克思晚年在考察俄国农村公社后,提出的设想,指出一些发展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从而避免重走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漫长而痛苦的原始积累老路,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开辟一条光明的社会发展新路。

马克思形象地借用象征古罗马士兵战败受辱的“卡夫丁峡谷”来比喻资本主义这道“轭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的侮辱”,期待通过寻求新的道路摆脱资本主义制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晚年关于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构想中,明确了跨越后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性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区分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因为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也是现代化。马克思恩格斯留下来的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性难题在俄国没有最终解决。在我国,“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超越资本逻辑、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进入社会主义,而是从有待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跨越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条件下,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来达到资本主义文明所达到的生产力高度,更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解决资本主义文明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提出,表明我国已经找到了一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条道路的成功开辟验证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可行性,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要启示。

本课程选取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为例,有利于学生理解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概念,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历史过程的基本方法,理解社会历史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五)课程案例五

“一带一路”与世界经济绿色发展

【案例分析】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给出答案: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

“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放眼全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中国方案求解全球发展难题,推动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康庄大道。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数字化发展是拉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引擎。 以数字经济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通过数字联通深化各国信息、经济、贸易合作,可以极大地促进共建国家产业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国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关键引擎作用,积极探索与各方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径,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让数字与绿色两大发展成果惠及各国人民。

共建“一带一路”自提出以来,合作网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多国家和人民深刻认识到,发展应当是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长期行为,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而竭泽而渔。新时代的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全球绿色转型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绿色发展呼唤合作共赢新机制

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是理念更新,更是涉及能源、材料、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变。同时,绿色发展不仅仅是解决能源生产、交通运输、终端减排等一些技术性问题就能实现的,还涉及政策导向、产业结构、社会发展乃至涉及广大民众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等许许多多的方面,是一个涉及全人类、全球性的深刻革命。这样艰巨的事业,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完成,特别需要全球性通力协作与沟通交流,让世界各国都在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引下共同参与。因此,绿色发展需要一个新的国际合作机制,这个新机制必须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利益共享为基础,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大的机制保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适应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推进绿色发展的共同意愿,强调各国间互利互通,强调开放合作,强调和谐包容,强调市场主导,强调互利共赢,摒弃意识形态、国家制度等差异对经济合作的负面影响。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了各国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以行动和事实证明了自己是服务于各国促进绿色发展需要的国际合作新机制,将更有力地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强大推动力

“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绿色发展凝聚共识。“一带一路”的共建国家中有众多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的孜孜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使这些国家和人民都期望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由于客观条件和历史原因的限制,很多发展中国家仍依赖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对投资绿色产业心存疑虑,仍有重发展速度轻绿色效率的现实倾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用行动说明,绿色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共同使命,在社会、经济、气候、环境等各方面,与全球各国都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全球变化等绿色发展重大问题上,只有最大限度地统一认识、协调行动、互相配合,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绿色发展增强信心。“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共建国家可以更直观地全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的绿色发展成就。中国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经历过资源代价与污染代价都巨大的“高代价的高增长”阶段,也饱尝了为此付出的自然环境代价。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走上了绿色发展道路,兼顾了“生态与可持续”“经济发展”两大主题,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的发展中国家证明:想实现现代化,通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方法不是只有“先发展后治理”这一种,协调发展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目标。这极大增强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行绿色发展的信心。

03d990f53a814830ad9d929ac6b51f62.jpeg

材料1: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图片来源: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_央广网 (cnr.cn)

“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绿色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实现绿色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相当多的投入。人才、资金、技术等都是进行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挡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拦路虎。为推进绿色发展,中国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要拉一把暂时走在后面的伙伴,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开启绿色发展大门的多种帮助。在人才方面,中国每年向共建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推进“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及“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等,持续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培养大量人才。在技术方面,目前广泛使用的绿色能源中,中国在光伏发电、风能发电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本与煤电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绿色交通方面,中国的电气化铁路、新能源汽车都在世界很多国家顺利落地生根,为各国节能减排作出积极贡献。在其他方面如绿色基建、绿色金融等方面,中国都与共建国家和有关方面分享中国绿色发展经验。

本课程选取“一带一路”与世界经济绿色发展为例,你拓宽学生世界历史视野和方法的高度及深度,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视野,摒弃抱残守缺的意识,从人类普遍发展的高度审视自己的问题,以求实现与其他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不同制度、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互相提供发展机会,互相成就彼此利益,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利共赢合作,只会给世界的和平、安全稳定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七、《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案例及案例分析

(一)课程案例一

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期刊导航”简介与利用

【案例分析】

简介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约8000种学术期刊,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收录期刊大部分回溯至创刊,最早的回溯到1915年,如1915年创刊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通过期刊导航,读者可直接浏览期刊基本信息,按期查找期刊文章。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有以下导航路径:

(1)专辑导航:按照期刊知识内容分类,分为10个专辑,178个专题;

(2)世纪期刊:按期刊的知识内容分类,只包括1994年之前出版的期刊;

(3)核心期刊:按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表分类,只包括被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

(4) 数据库刊源:按期刊被国内外其他数据库收录情况分类(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

(5) 期刊荣誉榜:按期刊的获奖情况分类;

(6) 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6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荣誉的期刊;

(7) 出版周期:按期刊的出版周期分类;

(8) 出版地:按期刊的出版地分类;

(9) 主办单位:按期刊的主办单位分类;

(10) 发行系统:按期刊的发行方式分类。

通过期刊导航,还可以找到期刊的封面和中英文目录页,并可为用户提供打印服务。

期刊导航功能利用实例

读者在使用CNKI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检索本学科的核心期刊文献、优先出版文献,以及CNKI独家拥有的文献,以获取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料。如何确定此类期刊,可以使用CNKI期刊导航里面的核心期刊导航、优先出版期刊导航、独家授权期刊导航等。

(1)首先登录上海理工大图书馆网站(图1),选择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2)选择“平台一”(图2)登录中国知网CNKI。

467ce574796c4fa3886f160011c8cc57.png

(3)进入中国知网页面后,点击“期刊导航”按钮(图3),进入期刊导航页面(图4)。

图1: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首页

(图片1-12均来源: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期刊导航”简介与利用 (usst.edu.cn)

209b0bcec5e44f6e8f0b75aedd6d3499.png

图2: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列表

964b80eadecb44bbbf9893c652924603.png

图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首页

3885af6e0ab74dc48a2e3aad63b2e07c.png

图4:期刊导航首页

a.核心期刊导航

(4.a)在图4页面,点击“核心期刊导航”,选择需要查找的学科类型,比如“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

(5.a)点击相应学科类别后,可见相应的期刊页面(图5),页面提供三种显示方式:图片方式、列表方式、详细方式。图片方式可以看到相关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期刊类型(优先出版或独家授权)。如“中国图书馆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4.354,综合影响因子为3.640。

(6.a)点击刊物图标或者标题,就可按年月期查看期刊论文了(图6),点击相应文章标题就能看到论文全文。

a04e6580f3704ab5af683c8f83e284e7.png

图5:期刊导航图片方式显示页面

fd183b47e4e74b14a6c7f07e04be647f.png

图6:核心期刊的出版汇总页面

b.优先出版期刊导航

(4.b)在图4页面,点击“优先出版期刊导航”,选择需要查找的学科类型,比如“生物学”。

(5.b)点击相应学科类别后,可见相应的期刊页面(图7),页面提供三种显示方式:图片方式、列表方式、详细方式。列表方式可以看到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和被引次数。在期刊名称后面显示期刊类型(优先出版或独家授权)。

(6.b)点击期刊名称,进入该刊出版汇总页面(图6)。该页面可按照期刊出版的期数和年数查看某一期的目次,默认为最新一期的目次。点击目次中的文献标题可查看该文献的详细信息,并可进行全文下载。

aebbd3a89887480c92fee3dfba58fe6b.png

图7:期刊导航列表方式显示页面

c.独家授权期刊导航

独家授权的期刊统一归类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_特刊》中,该库是《中国学术期刊出版网络总库》的一个子库。

(4.c)在图4页面,点击“独家授权期刊导航”,选择需要查找的学科类型,比如“信息科技”下的“图书**与数字图书馆”,后面的数字表示该类下包含的期刊种数。

(5.c)点击相应学科类别后,可见相应的期刊页面(图8),页面提供三种显示方式:图片方式、列表方式、详细方式。详细方式可以看到期刊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主办单位、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被引次数和类型(优先出版或独家授权)。

(6.c)点击期刊图标或者右侧的“阅读期刊”链接,进入该刊出版汇总页面(图9)。独家授权期刊在期刊的图标的右上角有“独家”字样。页面左侧列出了该期刊的刊名、主办单位、出版周期、出版地、语种、开本、ISSN、CN、邮发代号、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历史沿革、该刊被收录的数据库等相关信息。该页面可按照期刊出版的期数和年数查看某一期的目次,默认为最新一期的目次。点击目次中的文献标题可查看该文献的详细信息,并可进行全文下载。 

854e2ab815314647bde7008ca7453e4a.png

图8:期刊导航详细方式显示页面

ce9e4725b81f4232a620513f986867ed.png

图9:独家授权期刊的出版汇总页面

期刊封面和中英文目录页的获取

因各种需要,有时读者会被要求提交论文期刊的封面和目录页信息内容的复印件。这时读者可利用CNKI的“期刊导航”功能来获取期刊封面和中英文目录页内容。

(1)点击“期刊导航”按钮后得到如(图10)所示页面。

(2)在检索项为刊名时,在检索词中输入所需期刊名称,比如“中国图书馆学报”,检索后得(图11)。

(3)点击期刊后,得到与(图6)相同的页面。

35aac646bc3f4da68548f0e1bff070fd.png

(4)点击“目录页浏览”,就能看到(图12)所示的期刊封面和中英文目录页,该页面提供打印服务功能,用户如有需要,就能打印所需期刊的封面和目录页。

图10:期刊导航首页

e2d6e938cde34f77837b6c9cc7d401f2.png

图11:期刊的目录页浏览页面

af0667f34c1549729d33c8da98d717b5.png

图12:期刊的封面

(二)课程案例二

Engineering Village文献记录新页面

【案例分析】

Engineering Village Compendex 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广泛,最完整的工程文献数据库。它提供了同行评审和索引出版物的真正整体和全球视图,这些出版物具有来自 190 余个工程学科的来自 86 个国家的 2,750 万条记录。每条记录都经过精心选择,并使用“工程索引叙词”进行索引,以确保发现和检索工程专业学生和专业人员可以依赖的特定于工程的文献。

·Ei数据库链接:https://www.engineeringvillage.com/

此次推出了新的文献记录页面,操作方式更现代,用户体验更好。本版更新亮点如下:

1、应用全新设计,整合了文献的摘要页面和详情页面

2、页面左侧新增目录功能,以便用户快速概览并准确定位信息

3、页面新增折叠面板,以便用户浏览与检索相关联的信息

4、更新后的文献页面加载速度更快

29b1b3091e4d49788437521d2ad0aaa5.png

材料1:Engineering Village Compendex 数据库文献记录页面

(材料1-3均来源:每周一库 | 第六期:Engineering Village文献记录新页面 | 四川大学图书馆 (scu.edu.cn)

如何使用数据库

改版后如何输出记录

1、如果需要打印Detailed result:只需在结果页面选中目标记录,点击打印后,出现Print records对话框后选中detailed record即可:

835aaf57b147475f9f59f9b97ef62e40.png89c1b9f93d58452582b36ff6aa1bb31c.png

材料2:结果页面及print records对话框

 

7d4c6ba585954290b3eb69e00b732715.png

2、如果需要下载Detailed result:只需在结果页面选中目标记录,点击下载后,出现Download records对话框后选中detailed record即可:

280410fdadec433fb67c9f313812852c.png

材料3:Download records对话框

‎ 

(三)课程案例三

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及其使用指南

【案例分析】

简介

超星电子图书支持超星阅读器与IE阅读,具备摘录文字、标注等功能,也可在ipad、手机等各类阅读终端阅读观看。在全文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开发,完成了对于电子图书的全文检索、目次检索等多途径和手段的深入检索方式,真正达到了将图书内容糅合,为读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图书检索和阅读体验。

电子图书数据库(镜像版)包含了两大格式的电子书:超星汇雅电子书和超星书世界电子书。

(1)超星汇雅电子书。超星汇雅电子书目前馆藏总量150万种,涵盖中图法22个大类,覆盖上海海关学院各个学科专业,每年的新增图书超过15万种。超星汇雅电子书采用国家863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的标准PDG格式,最大限度地保证图书的原文原貌,图书完整、整洁、无歪斜或黑边等质量问题。同时,图书在网络传输中采用单页传送而不是整本传送技术,大大节约了读者看书的等待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图书的利用效率。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图书当中的个别页码进行阅读。

(2)超星书世界电子书。超星书世界电子书是超星2014年推出的纯文本电子书,目前拥有12万余册高质量的EPUB电子书,每年新增1万种,是超星近年来出版的高清晰的图文混排精品电子书。其包含二十二大类适合于高校的电子书,是最新出版的高清晰的精品电子书。全部图书为纯文本电子书,阅读体验好,同时支持pc和移动终端,非常适合移动阅读。同时支持pc和其他移动终端使用,移动终端通过下载超星移动图书馆APP实现校外阅读;支持互联网内容云同步及共享评论,能与贵校图书馆歌德借阅机对接,做新书推荐或者专题阅读。

镜像图书作为学校固定资产,不影响电子书库的使用。超星汇雅电子书+超星书世界电子书可以兼顾教学科研及大量阅读需求。

查找资源及获取

542c6da953894bcebff78072f82a6f9a.png

1. 图书资源的普通检索

材料1:检索页面

(材料1-5均来源: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及其使用指南 (usst.edu.cn)

2. 分类图书资源的查找

bee7c9e7be7548dc91d0ef2915fa4729.png

材料2:图书分类页面

3. 高级检索查找图书资源

e1ba391123fb458eadcee32fac948a1f.png

材料3:图书分类页面

4.图书的阅读和下载

5dd5530074ec4d65b2a15532d56f2668.png

材料4:浏览界面

a978f7525a9340dbbf5076c5c72c1e1a.png31fd365bee7f4b2aa48826b5018306ab.png

材料5:下载设置界面

(四)课程案例四

中国英文论文参考文献标注格式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识论文中引用资料的来源,是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中的理论、观点、资料和方法的引用(含直引、意引等)和借鉴,能反映一篇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完整性,增大论文包含的信息,间接展示作者观点所处的位置或角度等。参考文献作为对科研成果社会影响进行统计的一项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参考文献的标注与论文的撰写一样,也应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但从目前编辑部收到的稿件来看,由于作者对标注要求了解不够,提供的资料不完整、不规范、存在错漏等问题时有发现,尤其是英文参考文献的标注,不规范之处就更多,给编辑后期加工带来一定困难。而现行的国家有关文献编写与出版的标准、法规文件的规定中,有关英文参考文献标注的规定也不甚明确,因而,有必要对此加以讨论,统一认识,以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学术论文英文参考文献标注格式

按照现行规定,学术期刊中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采用顺序编码制,即在文内的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在论文**现的先后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同一文献在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这一规定使得所列文献简洁明了,应该引起论文作者注意。英文参考文献和中文参考文献一样,按在文**现的先后顺序与中文文献混合连续编码著录;英文文献用印刷体;英文书名、期刊名和报纸名等用斜体;所列项目及次序与中文文献相同,但文献类型可不标出;忌用中文叙述英文。其格式为: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示例:[1] Day,C.,Veen,D.van, Walr**en,G. Children and youth at risk and urban education.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Leuven/Apeldoorn:Garant. 1997.

·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2] Driessen,G. Van der Grinten,M. Home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the Netherland:The evaluation of Turkish andMoroccan bilingual programmes- A critical review,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1994, 20(3):365-386.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人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示例:[3] Driessen,G.,Mulder,L. Jungbluth,P.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theNetherlands. In S.Weil(Ed.),Root and migra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 Jerusalem:Magnes Press.1999. pp.83- 104.[5]

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示例:[4] Lgnatieff,M. Keeping an old flame burning brightly. The Guardian, 1998-12-20(12)。

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的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

示例:[5] Baboescu,F. Algorithms for fast packet classification. http://wwwlib.global.umi.com/dissertations/preview/3076340,2003.

(资料来源:英文论文参考文献标注格式与技巧 (qq.com)

(五)课程案例五

论文摘要的书写方法和技巧

【案例分析】

论文摘要,它是建立在对论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用简单、明确、易懂、精辟的语言对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留主干去枝叶,提取论文的主要信息。

摘要的作用

摘要也就是内容提要,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论文摘要是一篇具有**性的短文,有其特别的地方。它是建立在对论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用简单、明确、易懂、精辟的语言对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留主干去枝叶,提取论文的主要信息。作者的观点、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独到的见解,这些都应该在摘要中体现出来。摘要有两大功用:一是供读者尽快判断是否有必要阅读论文全篇,二是为二次文献的选录、汇编提供方便。前者可使读者节省大量时间,后者可使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广为传播。因此摘要在资料交流方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的规范要求

写学术论文的摘要有特定的规范要求,写学术论文的摘要应做到:

(1)简洁。摘要一般要有中文摘要和与之对应的外文摘要。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所以摘要要排除相关学科领域内常识性的内容,要力避引证和举例,要准确使用名词术语、恰当使用缩略语等。

(2)完整。摘要应具有**性和自含性,即摘要本身有论点、有论据、有结论,合乎逻辑,是一篇结构完整的短文,读者不读论文全文、仅读摘仍然可以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新观点和想法、课题所要实现的目的、采取的方法、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3)准确。摘要的内容与论文的内容要对应、相称,不要在摘要中传达论文未涉及的信息,也不要让摘要丢失论文的重要内容,以保证摘要准确无误地传达论文的主旨。

(4)平实。摘要无需对论文进行评价,尤其不能对论文进行拔高评价,如“本文超越前人的研究”“本文全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之类的话语就不能出现在摘要中,因为对论文的评价不是由摘要说了算的。故摘要的主语不能是“本文”“该文”“本文作者”“笔者”之类,而应以论文研究的对象为主语,如论文研究的对象是“素质教育”,那么摘要的主语就首选“素质教育”。

(5)求新。摘要应将论文中原创的、最具新意的部分凸现出来,论文有什么新观点、采用了什么新论据、采用了哪些新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什么新结论等要在摘要中着重反映出来,因为人们判断一篇论文是否有价值主要就是依据论文是否提供了什么新东西。

摘要的四要素

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称为摘要的四要素。

(1)目的:指出研究的范围、目的、重要性、任务和前提条件,不是主题的简单重复。

(2)方法:简述课题的工作流程,研究了哪些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对象、原理、条件、程序、手段等。

(3)结果:陈述研究之后重要的新发现、新成果及价值,包括通过调研、实验、观察取得的数据和结果,并剖析其不理想的局限部分。

(4)结论: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包括从中取得证实的正确观点,进行分析研究,比较预测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价值。

撰写步骤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陈述性短文,书写的步骤也与普通类型的文章有所不同。摘要的写作时间通常在论文的完成之后,但也可以采用提早写的方式,然后再边写论文边修改摘要。

首先,从摘要的四要素出发,通读论文全文,仔细将文中的重要内容一一列出,特别是每段的主题句和论文结尾的归纳总结,保留梗概与精华部分,提取用于编写摘要的关键信息。

然后,看这些信息能否完全、准确地回答摘要的四要素所涉及的问题,并要求语句精炼。若不足以回答这些问题,则重新阅读论文,摘录相应的内容进行补充。

最后,将这些零散信息,组成符合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则的完整句子,再进一步组成通畅的短文,通读此短文,反复修改,达到摘要的要求。

关于英文摘要:

(1)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要依据公认的写作规范。

(2)尽量使用简单句,避免句型单调,表达要求准确完整。

(3)正确使用冠词。

(4)使用标准英语书写,避免使用口语,应使用易于理解的常用词,不用生僻词汇。

(5)作者所做工作用过去时,结论用现在时。

(6)多使用主动语态。

论文摘要,它是建立在对论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用简单、明确、易懂、精辟的语言对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留主干去枝叶,提取论文的主要信息。

 

(资料来源:论文摘要的书写方法和技巧 (usst.edu.cn)

[打印正文] [返回顶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