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创作>科研论文>详细内容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文转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蓝天的理论文章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张建彬 时间:2023-07-20 13:14 点击: 字号:

7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蓝天发表的理论文章《健全高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文转载。该文章刊发于2023年的《当代广西》(13期)。

文章认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长治久安。立足新时代新任务,面对当前国内就业市场需求空间相对萎缩的严峻形势,高校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应从秉持共生理念、深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运用系统思维、强化就业教育目标体系建设,坚持协同导向、优化就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发力,进一步优化高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推动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36b1326cb6c74c8ab8d52ef16f80ba12.png

原文如下:

健全高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长治久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并进一步明确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立足新时代新任务,面对当前国内就业市场需求空间相对萎缩的严峻形势,高校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就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制度发力,进一步优化高校就业教育服务体系,推动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秉持共生理念,深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秉持共生理念深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在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下,持续优化就业指导课程、专业课程和就业实践课程建设,促进三者之间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和相得益彰。首先,深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坚持以供给侧需求为导向,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在开好就业基础课程基础上,增设专业性、创业性就业指导选修和必修课程,逐步建立起“以基础性就业指导课程为主导、以专业性就业课程为依托、以创业性就业课程为补充”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其次,融入专业教育课程。在把握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内在逻辑性、客观规律性和外在协同性的基础上,推进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同步发展。既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积极就业元素、择业导向和价值观念,又要善于把先进的就业择业观念、文化及思想等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中,实现专业课程与就业课程有机融合。再次,丰富就业实践课程。聚焦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转变、素质能力提升及职业道德素养建设等,依托大学生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和社会实训基地等实践平台,着力打造就业实践课程、择业体验课程、创业实训课程“三位一体”择业就业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运用系统思维,强化就业教育目标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复合型的系统工程,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让更多青年学生在更大范围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当前,就业教育培养体系系统性欠缺、就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就业教育培训效果不明显等突出问题仍然存在,必须综合运用系统思维把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培养成效等要素统筹起来综合考量,切实推动人才培养和就业目标的有机衔接。一方面,注重就业教育顶层设计的系统化。把大学生就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正确择业就业观念的形成、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重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和大学生个性特点等,把培养方案、制度设计、个案指导等方案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不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创新创业观。另一方面,提升就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水平。有针对性地引入国内外先进就业择业理念和创业形态,加大对就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力度,着力打造一支懂政策、懂形势、懂就业且数量充足、专兼结合、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的服务。同时,注重就业教育工作成效,创新就业教育方式方法,采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企业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为大学生拓展就业教育空间。可重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就业教育课堂,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坚持协同导向,优化就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就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在协同理念的指引下,一体化统筹推进党政联动协同、部门服务协同、就业考评协同,切实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健全党政协同推进机制。聚焦“大就业培训体系”建设,建立由学校党政部门牵头协同推进和学生工作部(处)、就业指导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以及各教学单位密切配合的联动协调机制,分析和研判新时代党和国家就业政策及形势,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各类“梗阻”问题。二是强化部门协同机制。聚焦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深入实施“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建立就业部门指导就业、教学单位促进就业、相关部门支持就业的跟踪服务和反馈机制,着力破解当前大学生缓就业、慢就业、懒就业等突出问题,形成学校关心就业、企业支持就业、社会促进就业的协同推进大格局。三是实施就业考评合力机制。学校党委将就业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对各部门抓就业服务工作开展同步考评,考评结果直接与年终绩效、干部晋升、职称评审等挂钩,推动形成部门狠抓就业、教师关心就业、学生积极就业的良性互动局面。

[打印正文] [返回顶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