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毕业生推介>详细内容

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求职简历——刘晓雪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09-27 21:34 点击: 字号:

f4b4118ce3fc4b40948e60174dac5b4b.jpeg

 

毕业生求职简历

 

 

 

姓   名:刘晓雪

性   别:  

出生年月:1998年12月

毕业院校:广西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毕业时间:2024年7月

 

 

 

 

 

 

个人简历

姓 名

刘晓雪

性 别

出生年月(岁)

1998.12(24)

e4d27dc49d3542d2b02ed37c68335c78.jpeg

民 族

汉族

籍 贯

山东省

出 生 地

山东省潍坊市

入学时 间

2021.9

  

2024.7

健康状况

健康

大学英语水平

四级

熟悉专业有何专长

思想政治教育


学 历

全日制教  育

研究生

所学专业

艺术学理论

学生或社团干部职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纪检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团支部书记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学习经历

 

2013.09-2017.07安丘市第一中学;

2017.09-2021.07 潍坊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学士;

2021.09-至今 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在读

获奖情况

1.2019年10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优秀奖。

2.获选参加2022年广西艺术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领头羊”培训班,并顺利结业。

3.获广西艺术学院2022年度“优秀团干”荣誉称号。

4.获广西艺术学院第三届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三等奖

5.2022年获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奖学金;2020年、2019年获潍坊学院奖学金;2019年获潍坊学院“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等。

 

工作或社会实践经历

1.党支部工作:

2023年6月担任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纪检委员,并从2022年9月起协助党支部书记处理支部工作,经验丰富。

2.团支部工作:

2022年10月至今,担任团支部书记;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认真负责,熟悉团学工作。

3.办公室助理:

2021年9月至12月,担任学院办公室助理,协助辅导员、教学秘书处理学院事务。

4.教学实践:

 <1>2022年3月至2022年4月,聘为广艺附中政治课外聘教师,承担两个高三班级,一个初一班级,共30课时的政治课教学工作。

<2>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中实践手册修改、指导,课堂教学等教学实践活动。

<3>到南宁市中尧路小学开展“红色文化大讲堂”宣讲活动,自主备课、设计、讲授题为《让文化自信永驻心间》的公开课。

 

 

论文发表情况

1.参与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艺术院校红色文化主题思政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参与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新时代培养艺术院校学生“强国有我”的理想追求研究》

3.参与广西艺术学院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红色艺术科研资源向艺术院校学生“四史”》学习教育资源转化路径研究

4.发表论文《红色影视作品融入“四史”教育的路径探索》,《知识经济》,644期

 

综合自我评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本人严谨认真、谦虚好学,责任心强,待人友善,善于沟通,善于合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学习期间除认真完成学业外,积极协助处理党组织、团组织和学院的各项事务,解决问题能力强。本科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期间继续向艺术与思政结合的方向深入研读,方向明确,有清晰的自我规划。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积累了一定经验。

 

 

求职意向

1、愿意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接收历练、接收检验。

2、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

 

 

附件一:1、学术论文代表作1篇;

2、个人生活彩照1张

附件一

1.学术论文代表作1篇

红色影视作品融入“四史”教育的路径探索

作者简介:刘晓雪,1998.12,女,汉族,南宁市,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530022

摘要: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的热播,电影《长津湖》的上映,使大众改变了红色影视作品枯燥乏味的看法,优质红色影视作品的热播进一步引发了观众对于作品所述历史的关注,形成了一股讨论学习“四史”的热潮。红色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功能、情感交流功能、想象与联想功能、审美功能将承载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出来,对“四史”教育有着独特的价值,如何在红色影视作品中融入“四史”教育,开拓“四史”教育的新途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关键词:红色影视、“四史”教育、艺术育人

一、红色影视作品的育人功能

红色影视作品是指以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作为创作主题的影视作品,是传承红色文化的独特手段,具有重要的“四史”教育的价值。红色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作为“四史”教育的载体,得益于其作为艺术作品能够通过艺术符号独特的表现、审美等功能,将历史知识和思想,以人民大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一)表现功能

红色影视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介绍历史背景、梳理故事脉络、渲染情感氛围上具有文字类作品所没有的强大表现力,能够更加生动地将历史故事进行艺术化还原,将观众带入历史的情境之中,直观地体验历史事件带来的冲击,引导人们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以电影《长津湖》为例,该影片选取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作为故事背景,怎样将这场残酷但意义重大的战役表现好,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感受到志愿军的英勇,是影片制作的一大挑战。电影《长津湖》中用一组对比镜头展现了当时我军面对的严酷环境和恶劣条件: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下,美军军营正在庆祝圣诞节,他们有厚棉服、厚靴子,吃着节日大餐;而我们的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只能啃着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充饥。通过这样的场景再现,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极寒环境给我国志愿军带来的艰难挑战。通过影视作品的表现功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使观众形成具象的记忆,这种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所达不到的。

(二)情感交流功能

   艺术符号能够作为情感交流的媒介使艺术作品具有情感交流的功能,红色影视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既可以承载思想情感,同时又是人们欣赏和情感体验的对象。而情感教育是“四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红色影视作品是视听综合的艺术,能够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背景音乐的烘托,环境的渲染等手段,将人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与剧中人物的处境和情绪产生共鸣。好的影视作品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将影片想要传递的情绪准确的传递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带给观众深刻的情感激荡。红色影视作品如果能利用好情感交流的功能,就能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更进一步,触及观众的内心深处,带领观众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不屈意志和家国情怀,使得红色影视作品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想象和联想功能

想象和联想都是人们学习理论、理解新知时不可或缺的能力。而红色影视作品因为其独特的形象化的艺术语言,在激发人们的想象与联想上有着其他形式所不具有的优势。当人们看到《长津湖》中,志愿军列车驶入朝鲜途径雄壮的万里长城,不禁会联想到从古至今中华儿女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长城下的和平与安定。当有的人看到《建国大业》中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先辈在胜利前夕高唱国际歌的场景,则会联想到革命先辈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情怀。不同的人因为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的不同看到相同场景会产生不同的想象与联想,红色影视作品可以充分利用想象与联想功能,以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激发观众积极的想象与联想,达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四)审美功能

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能以精美的画面、恰当的人物造型、艺术化的镜头语言,营造一场视听结合的艺术盛宴,使人更容易记住那些经典的镜头,从而更容易加深对“四史”知识的理解。例如红色电视剧作品《觉醒年代》中青年毛泽东出场时的镜头:雨天的街道,熙攘的人群,一组慢镜头道尽人间百态。坐着车的小少爷吃着热乎的肉饼,贫苦人家的孩子正面临被卖掉的命运,镜头中毛泽东穿过人群向前奔去,他浑身湿透,却依然护着怀中的《青年》杂志,他一路看尽民生疾苦,随着画面镜头坚定地冒雨向前。这组镜头以高超的艺术语言,带给人震撼心灵的精神享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网友看完写到“他从风雨中走来,带我们奔向光明”,《觉醒年代》的这一片段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毛泽东的崇敬和缅怀。

二、红色影视作品对“四史”教育的价值所在

(一)丰富“四史”教育载体

新时代条件下,人们接受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读书看报,视频、音频的教学形式已不再新颖,网络平台的发展也使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新时代的“四史”教育,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民精神境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红色影视作品的主题本身就围绕革命故事、家国情怀展开,与“四史”教育内容相契合,将红色影视作品传播作为“四史”教育的途径之一,能够丰富“四史”教育载体,创新“四史”教育形式,使大众接受“四史”教育的途径更加广泛,更能够渗透到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提高“四史”学习兴趣

“四史”知识的理论性较强,以传统的文字传输、宣讲的教育形式难免枯燥,这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生活节奏快,信息爆炸的节奏,也无法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而艺术具有陶冶情操、洗涤心灵的作用,在给人审美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观赏者产生影响;艺术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人们也更加具有吸引力。将红色影视作品融入“四史”教育,充分发挥艺术的育人功能,积极引导观众在欣赏红色影视作品的同时学习“四史”知识,能够将“四史”教育被动化为主动,枯燥变为有趣,接受转为探索。从而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四史”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四史”教育成效更加显著。

(三)推进“四史”教育大众化

提升我国国家凝聚力、增强人民大众对祖国的认同感,“四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和党校是“四史”教育的主阵地,但“四史”教育不能局限于大学生和党员干部,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走向大众。“四史”教育的大众化,就是以易于接受的形式,通俗易懂的内容,向大众普及“四史”知识,从而增加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当今社会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大众可以通过媒体、网络接触到大量优秀红色影视作品,而红色影视作品基本没有知识门槛,对于人民大众来说易于理解也乐于接受。以红色影视作品为载体进行“四史”教育,对于“四史”教育的大众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红色影视作品融入“四史”教育的路径

(一)内容制作精良

1.以人物展现时代

不论是红色影视作品还是其他题材的影视作品,人物塑造都是创作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红色影视作品还要着重注意尊重历史史实,因为观众可以从书本、网络、纪录片等各种渠道了解历史人物的故事,编剧如果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偏离历史真实,往往会失信于观众,并且遭到业内和史学家的批判。但过去的历史题材类作品常常重视展示宏大的历史场景,对于历史人物缺乏全面的有血有肉的刻画,红色影视作品融入“四史”教育,除了要从宏观上展示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还应该注重历史人物和普罗大众的刻画,突出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以人物来展现时代。

同样的历史人物编剧可以选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塑造,使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丰满。例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塑造的李大钊和陈独秀,不仅是历史资料中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而且是生活在那个年代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个体。这样的人物塑造与书本中抽象的陈述与记录相比,更加生动、立体、更生活化,这样使观众不自觉地将自身与剧中历史人物的距离拉近,使得“四史”故事更加鲜活,深入人心。

2.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红色影视作品作为影像艺术,擅长以生动的艺术语言再现历史场景其所要表达的历史知识,所要传达的信息,都包含在各种艺术技法中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往往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通过艺术化的镜头语言,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进行“四史”四史教育。因此,红色影视作品要想在讲故事的同时做好“四史”教育,就要避免“端架子”,只注重知识宣传,着重展现历史事件的进程,着重塑造严肃的情感氛围,忽略艺术性,最后成为四不像的纪录片,丧失了影视艺术的吸引力优势。

当然重视艺术性不代表可以忽略思想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就告诉我们艺术水准只是其中一个标准,想要创作出人民大众欣赏、喜爱的红色影视作品,还需要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过于注重艺术创造,过于迎合市场,忽视思想性,容易落入庸俗化、媚俗化的创作陷阱。

(二)关注受众需要

在过去,红色主题的影视作品往往很难吸引青年群体的关注,因为有些红色影视作品的主题过于宏大,叙事上过于“说教”,很难得到思维活跃,热爱追求新鲜事物的青年人的喜爱。然而青年群体作为祖国的新生力量,对他们的历史教育尤为重要。尤其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充斥网络,青年群体更需要在思想上武装自己,抵御外来势力的腐化渗透,“四史”教育任务也更加艰巨。红色影视作品融入“四史”教育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要解决如何吸引青年群体关注的问题。

1.更有代入感的视角

宏大叙事或许能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但会给观众更大的疏离感,观众处在旁观者的视角,对历史故事的印象也不会深刻。红色影视作品想要吸引青年群体的关注,要注重在叙事上采用更加有代入感的视角。以《觉醒年代》为例,该剧的播出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一边查阅党史资料,一边追剧,手捧书本看剧的现象一度引发热烈讨论。《觉醒年代》剧中选取的人物都是当时的青年一代,例如剧中的先进青年代表陈延年、陈乔年,牺牲时都只有二十多岁,这使得青年人能够联想到同龄的自己,有更强烈的代入感,百年年前的革命先辈,在当时也正值青春,这使得青年观众在观看时不自觉以自己的年龄带入其中,思考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的原因,与剧中人物共情,从而自然而然地促进观众对于历史的思考,达到更好的“四史”教育效果。

2.紧跟时代主题

红色影视作品虽然以历史事件为主题,但不能忽略现实社会的发展,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紧扣时代脉搏。回顾历史的目的是展望未来,回答新时代的问题,为时代发声,与时代相契合。不能脱离现实去拍一些过时的话题,背离时代的作品是观众们不需要也不感兴趣的,当然也达不到“四史”教育的目的。近几年好评如潮的红色影视作品,都是紧紧围绕时代话题来创作的。例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作的《建国大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电视剧作品《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为建党百年而作的《觉醒年代》等。这些影片都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回顾了现实社会人们最关心的历史,更有教育效果。

(三)创新传播路径

1.拓宽传播平台

在当今社会,影视作品不仅仅在影院和电视台播放,通过视频APP、短视频平台等人们可以在手机上,电脑上随时随地欣赏影视作品,这也为红色影视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多路径。相对与传统的影院和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有兼具交流与传播双重功能的优势。视频网站在对红色影视作品进行传播的同时可以在评论板块建立观众的交流区,观众们可以交流观影心得,获得更多影视作品中没有提到的“补充知识”,使“四史”知识更加内化于心。

2.开放二次创作

“二创”是网友对于基于一部作品的原本内容,在不破坏原作品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加工二次创作的行为的简称。二次创作包括了仿作、改编、引用并加以发挥等创作模式。优秀的二次创作作品,也能为红色影视作品带来更多关注度。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上以《觉醒年代》为主题的二次创作作品高达上千条。其中题为《“我们的考点,是他们的一生!”》的二次剪辑视频播放量高达千万次,此视频将《觉醒年代》的经典镜头重新剪辑,配以感人的背景音乐,以群像的形式展现《觉醒年代》中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观众在评论区纷纷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意。诸如此类的二次创作从观众的视角出发,表达对红色影视作品所讲述的“四史”故事的理解,对于红色影视作品中“四史”知识的传播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俊婷,宁洪伟.《觉醒年代》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启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5):55-56.

[2]李敏贤,石瑾.从《觉醒年代》看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J].电影评介,2021(06):95-97.

[3]林秀.穿过“黑暗的闸门”——《觉醒年代》与主旋律影视剧的突围[J].艺术评论,2021(07):121-131

[4]白雨可. “红色经典”影视剧改编作品研究[D].长安大学,2013.

[5]张博博.传播学视域下红色影视成功“出圈”的原因探析——以《觉醒年代》为例[J].新闻世界,2021(08):81-83.

[6]郭人旗.《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对党史文化传播的有益启示[J].新闻世界,2021(05):3-6.

[7]张爱凤.以形象思维触及人民灵魂——论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叙事逻辑[J].中国文艺评论,2021(09):92-103.

[8]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10-15(002).

 

2、个人生活彩照1张

06587e868df14a5f94b0498bcec9aff5.jpeg

 

 

 

 

 

 

[打印正文] [返回顶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