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毕业生推介>详细内容

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求职简历——李晓扬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09-27 21:37 点击: 字号:

ae3602f9882244f99062e37d0b625013.jpeg

 

毕业生求职简历

 

 

 

姓   名:李晓扬

性   别:  

出生年月:1997.10

毕业院校:广西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毕业时间:2024年7月

 

 

 

 

 

 

个人简历

姓 名

李晓扬

性 别

出生年月

(岁)

1997.10(25)

a948e1f20bf54176a3f095422e735b60.png

民 族

汉族

籍 贯

山东省济南市

出 生 地

山东省济南市

入 学

时 间

2021.09

 

 

2024.07

健康状况

健康

大学英语水平

三级以上,四级未满

熟悉专业

有何专长

平面设计



学 历

全日制

教  育

研究生

所学专业

艺术学理论

学生或社团

干部职务

曾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团支部中组织委员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2013.09-2016.06  山东省济南市第四中学

2016.09-2019.06  临沂大学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专科)

2019.09-2021.06  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

2020.03-2022.06  山东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

2021.09-2024.06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

2018年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

2020年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春季赛入围奖

2020年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华东赛区三等奖两项

2020年度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优秀共青团员

2021年山东省优秀毕业生

2022年获广西艺术学院“青年大学习”知识挑战赛线下比赛优秀奖

2022年获广西艺术学院第三届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三等奖

2023年主持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以美育人  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文化艺术精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2023年参与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跨学科视域下学校音乐美育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2023年参与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文艺创作研究》

2023年获校青马班优秀学员称号

 

 

工作或社会实践经历

2018.6-2018.10  自由设计师  从事网络自由设计师,各大平台自由接单,多从事平面设计工作。

2019.6-2019.9  事业单位办公室行政助理  从事办公室内文件整理、接收与汇总、上传下达等琐碎事务,民兵工作主要负责人。

2022年在广西艺术学院第三届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志愿服务10小时

2022年参加广西艺术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领头羊”培训班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2021年参加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调研

2021年参加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调研

2021年参加广西科技大学调研

2021年参加与南湖小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论文发表情况

2022年于《明日风尚》发表文章《意境相融——探芭蕉在山水画中表现》

2022年于《天工》发表文章《以色观感——色彩的形式美感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探微》

2023年于《知识经济》发表文章《文化艺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

2023年于《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发表文章《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精品创作研究》


综合自我评价

思想上我一直积极要求进步。在进入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后,通过本党支部同志的影响带动帮助,思想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并加深了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深刻的认识,进一步的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学习上文化课的学习使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使我对专业的相关进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相关的领域有了全面而具体的认知。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

生活上我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平常注意锻炼身体,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种体育活动,如羽毛球、长跑等。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注意节俭,抵制各种浪费行为。提高自身修养,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1、愿意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接收历练、接收检验。

2、国有事业单位


 

 

 

附件一:1、学术论文代表作1篇;

浅析艺术哲学与美学的“爱恨情仇”

李晓扬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530022)

摘要:自从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它在艺术学诞生之初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饱受争议,文章认为,美学所研究的不仅仅是艺术中的审美问题,更多的包含我们当代社会中的现实审美问题,而艺术学所研究的是以艺术为主体的全面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其中美的问题,而更多的要从“审丑”以及冲突的方面去表现情感。从而确定艺术哲学与美学的研究范围是交叉相叠的,二者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更不能彼此分离到毫无关系。

关键词:艺术哲学;美学;美

中图分类号:B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任何一门学科的创立都躲不过被争议的阶段,美学自然也不例外,自从美学这门学科被鲍姆嘉通创立以来,一直到今天依然饱受争议。其中,对美学影响最为深刻的还要属黑格尔的观点,他认为:美学应该被称为“美的艺术哲学”。这也就把美学一整个的划入了艺术哲学的领域之下,此种说辞曾在学术界占据了近几个世纪的统领地位。时至今日,美学与艺术学的“爱恨情仇”依然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争论不休的话题。

时至今日,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关系依旧是众多文艺工作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从黑格尔的“美学从属于艺术哲学”观点到现如今的多种观点云集,有人认为艺术哲学与美学应该是对立的,也有人认为至少二者不应划等号。其实我们更应该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美学的思想在我国已经由来已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主膳。”,由此可知,我国最早对于美的认识是从味觉开始的。后来一直到鲍姆嘉通于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美学才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被研究。从词源来看,鲍姆嘉通的美学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他为美学所下的定义也是:“美学(自由艺术理论、初期认识论、美的思维方法、合理类比方法)是一门感性认识的学问。”黑格尔则向他提出了质疑,黑格尔认为,人们通常是带有情感去欣赏艺术作品的,所以美学更接近艺术哲学,也就是他说的“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的理论持续影响了几个世纪,人们都对此深信不疑。时至今日,美学与艺术哲学之间关系的争论依旧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

显然,艺术哲学与美学肯定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二者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不相同,但就艺术学与美学来说,二者至今也没有理论家给出一个明确的研究界线,这也就是说,艺术学乃至艺术哲学的研究问题,与美学都是存在交叉关系的。

1  美与艺术的争论

1.1  审美的三种态度

在一般意义上,人们习惯性的把美学简单定义为“研究美的学科”,其实不然,美学上升到哲学范畴,所研究的应该是以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也不仅仅是“美”本身,而是我们人类的审美活动。但“何为美?”依旧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那究竟什么是美呢?这个经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词汇细想起来却又很难去定义它,众多文艺工作者也对美的定义众说纷纭,在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最初注重美的自然属性的研究,发现了有关和谐、比例、对称、多样统一等美的外观形式法则。这种法则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被体现到了极致,中国古典建筑最大的特色便是以中轴对称为骨架,承托起“整齐严肃、有条不紊”的视觉感受。而在休谟、康德、克罗齐等人来看,美则更倾向于一种客观的感受,他们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也有不少人对于美持中立态度,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

假设站在艺术创作者的角度,美的创作一定是主观精神与客观构成相结合的。画家在创作美的作品时,必然要先做到眼中有美、心中有美,进而通过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思考其结构与色彩等元素的表现方式,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而站在艺术观赏者的角度,则不尽然,对于有一定艺术修养的观赏者来说,艺术的观赏过程是主观情感与客观分析的结合,而对于走马观花式的观赏者来说,可能艺术观赏过程会止于主观情感的展现。

1.2  艺术中的“审丑”

费德勒在19世纪末大力提倡把美学和艺术学区分开来,他把美学和艺术学看作是两个互相联系却又互相分离的学科。那“何为艺术”呢?每当我们走在路上,艺术二字总能充斥我们的眼帘,大量的“艺术培训”、“艺术设计”看似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仿佛艺术已经变成了“美”的代名词,人们想到艺术,总是会想到艺术是美的,是看起来赏心悦目的,但实际上,看起来赏心悦目的事物或许不失其为美,但也不一定是艺术。艺术在除开审美现象之外,还有很庞大的审丑一个分支,老态龙钟的妇人、瘦骨嶙峋的男性,同样是众多艺术家描绘的对象,戏剧中的丑角、话剧舞台剧中的反派角色,他们很难称之其为美,但往往都经过艺术的巧妙构思。实际上,艺术从来都不是只表现美的。在17世纪的意大利,一位女画家,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就创作过一幅极具冲突感的油画:《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在这幅油画中,两位强壮的妇女正在协力割下一个男人的头颅。逼真幽暗的杀人场景,叫人不寒而栗,特别是两位杀人女子的脸上,竟然没有一点儿害怕和犹豫。这里没有美的歌颂,只有匕首上溅出来的鲜血,简直要直接喷到观众的脸上。这个圣经故事曾多次出现在宗教画家的笔下,但唯有这一幅真蒂莱斯基的作品叫人最是难忘。说到底,丑,其实是一种强有力的视觉语言,带着讽刺的意味,成为了人类反思现实、呼唤正义、歌颂美好的一种手段。从古至今,每当人类文明遭遇灾难、疾病、战争和人性堕落的危机时,丑,就常常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和道德警报出现。在画家的笔下,雕塑家的手里,从戏剧到诗歌,从音乐到电影,美不是单一的主角,对丑的表现与吟诵,也是人类智慧寻求真理和反思自我的例证。可以说,伟大的艺术家,绝不仅是美的观察家,也是丑的思辨者。

由此可知,我们站在现代艺术学与美学的视域看待二者之间的问题就很容易发现,美学所研究的不仅仅是艺术中的审美问题,更多的包含我们当代社会中的现实审美问题,而且美学所研究的审美问题,也不是艺术中所包含的所有问题,仅仅只是其中有关于审美经验的部分。而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亦是涵盖艺术主体的全面考察,也不仅仅局限于其中美的问题,它始终不脱离艺术对象。由此可见,费德勒的主张时至今日依然是不易被推翻的,这也是为什么当代文艺工作者一直在试图将美学与艺术学进行区分,但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原因

2  新科学对艺术哲学的冲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下,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属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自身独有的方式能动地认识世界。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到:“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对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以往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能够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从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是具有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功能存在的,而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其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这也是现在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艺术与美的界线之一。但是,倘若把这一界线放在艺术哲学与美学之间,便有些偏颇了。哲学是古代人类最早开始认识世界的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哲学就是最早的科学,自美学诞生以来,人们试图用哲学来解释美学中的问题,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的,后来心理学诞生,人们也就把目光放在了心理学上,文艺心理学研究也确实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费尔肖和立普斯的“移情说”,苛勒、韦特海默、考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时至今日依旧影响深刻。

哲学的出现无疑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看法,但随着心理学、生理学逐渐出现,对哲学统治地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撼动。人们开始从科学的层面去解读审美活动,解读艺术。于是,就出现了美的“快感说”。休谟提出“美是快感”,认为美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事物引起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快感。朱光潜曾在《文艺心理学》第五章中批判美感与快感的混淆:“第一个误解是美感与快感的混淆。喝杯好酒,看见一个中意的女子,你称赞‘美’,读一首诗,看一幅画,或是听一曲音乐,你也还是同样地称赞‘美’。这两类经验显然不是一致的。它们虽然都生快感,而两种快感不一定都是美感。许多人因为不能分别快感和美感,便索性否认它们有分别,以为快感就是美感,美感也就是快感。”毋庸置疑的,中意姑娘的美与欣赏一幅画、一曲音乐的审美经验固然不同,但我们并不能全然否决前者就一定没有审美经验的作用。倘若一位服装设计师或者是一位画家去欣赏一位身材匀称、五官精致的姑娘,站在审美经验的立场上赞赏其为美,我们不排除会有审美经验的作用,观赏者在平日里就接触到了相当多的关于“人体美学”的知识,在这样的人的直觉之中,就已经融入了一定的审美经验,这种审美经验在他们观赏任何事物时都会产生作用。但倘若是一个下流之人,平日里做惯了下流之事,当他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在他的直觉之中也早已融入了那些下流的想法,他口中的“美”,纵然就只是直觉了,并没有审美经验的作用。快感与美感的分离也一直为众多美学家所困扰,他们认为快感不仅是美感,于是替他们勉强定出一个分别来,到结果也总是不尽人意,如倍恩的“享乐派美学”认为美感是使许多人共享的,寻常快感则是个人所独有的;再如格兰·亚伦的美感仅限于耳、目两种“高级感官”,其他的“低级感官”如舌、鼻、皮肤等则不能产生美感。美感与快感的关系时至今日也无法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审美活动一定形成,则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筋肉活动。就像我们在欣赏一根石柱,往往会感觉它拥有一种向上的动势,这是由它的线条走向造成的,在这种向上的动势产生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联想到曾经自己扛起重物时的筋肉活动,身体拥有了这样的动势,审美经验便这样产生了。我们在面对广袤无垠的神州大地时所产生的的“崇高感”也是同样的道理。

3  艺术哲学与美学关系辨析

真正的艺术哲学应该把它从"美"这种被异化的概念中解放出来,回归至其最本质的"真理"层次。艺术是精神的外在表现,因此,艺术之源头在于精神对于生命的感觉与经验,而非生命,亦非观照之物。因此,在观看物体时,其所包含的美已无关紧要,而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平静。当然,这种内心的平和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产生,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种艺术修养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当审美经验积累的足够多的时候,观赏者就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那种内心的平和,依布洛看,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存在两种联想,分别是“融化的”和“不融化的”,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相关的”和“不相关的”两种,“融化的”联想就是想象,可助观赏者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平和,“不融化的”联想就是“幻想”,所领略到的可能就与创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相差千里了。所以,无论美或者不美,都是来自于心灵。

但是,艺术哲学与美学也绝不是毫无关系的。如果在美学定义中不表明美学以研究艺术 美为主要内容也是不能深入说明人的审美活动的。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在谈论美学时都把重点放在艺术。应该说,艺术哲学和美学的范畴是相互交织、重叠的。一方面,美学以艺术美为主体,既要以审美为主体,又要以客观的眼光审视审美主体。包括自然美、技术美和社会生活中的美,通过对美的本质和根源的阐释,揭示不同形式的美和发展规律,从主观上考察美学主体如何体现审美对象,研究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这些都是艺术哲学研究范围所不能完全包括的。另一方面,艺术哲学不仅要考察艺术美,而且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对其所表现的情感、观念、社会伦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此外,对艺术创作、鉴赏、批评等艺术行为与其它艺术行为之间的联系也进行了阐述。美学研究的范围可能涉及这些,但严格说来,这些并非美学的研究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哲学研究范围比美学研究范围广。正如普列汉诺夫说的,“艺术的领域要比‘美’的领域宽广得多。”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可以确定艺术哲学与美学的研究范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相叠,二者并不等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许多多的艺术理论家并不从事艺术创作工作,甚至不曾学习过艺术相关技能,这也就导致部分艺术理论家不能站在艺术创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关于艺术哲学的相关问题,艺术需要实践,无论是通过艺术鉴赏的实践还是艺术创作的实践,都能让我们的理论更贴近艺术真理。同样,艺术也绝不仅仅是部分人所理解的“术”,它绝不仅仅是创造“美”的技术,真正的艺术哲学必须与技术理性对抗,与审美的碰撞和艺术的庸俗化作斗争。

 

参考文献

[1]何梓焜.艺术哲学与美学关系刍议[J].现代哲学,1998,(03).

[2]张志伟.论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对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3]张园.谢林艺术哲学及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0.

[4]陆正兰,赵毅衡.“美学”与“艺术哲学”的纠缠给中国学术的难题[J].中国比较文学,2018,(03).

[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A Brief Analysis of "Love and Hate" in Art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LI Xiao-yang

(Guangxi Arts University, Guangxi Nanning 530022)

Abstract: Since aesthetics from the philosophy, i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irth of art has been controversial,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aesthetic study is not only the art of aesthetic problems, contains more realistic aesthetic problems in our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art studies in art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comprehensive study,not just confined to the beauty of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 from the "ugly" and conflict to show emotion. Thus,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research scope of art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is overlapping, and the two cannot be directly equated,let alon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Key words: philosophy of art; Aesthetics; beauty

2、个人生活彩照1张。

9bf3fad2041f41e39627064e3e86bf02.jpeg

[打印正文] [返回顶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