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毕业生推介>详细内容

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求职简历——张硕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09-27 21:40 点击: 字号:

769c79b4fbc945329899572ad97c2f32.jpeg

 

毕业生求职简历

 

 

 

姓   名:张硕

性   别:  

出生年月:1998年8月

毕业院校:广西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毕业时间:2024年7月

 

 

 

 

 

个人简历

姓 名

张硕

性 别

出生年月

(岁)

1998年8月

b42c693aa62d4d15a84b78b275b045a5.jpeg

民 族

籍 贯

山东菏泽

出 生 地

山东菏泽单县

入 学

时 间

2021.9

 

 

2024.7

健康状况

健康

大学英语水平

英语四级水平

熟悉专业

有何专长

篮球、乒乓球


学 历

全日制

教  育

硕士研究生

所学专业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或社团

干部职务

班长、学习委员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从高中写起)

2013.9-2016.6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 学生

2016.9-2021.6广西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专业 工学学士

2021.9至今   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在读

1.2021年获得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工作或社会实践经历

1.2021年10月前往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学习

 

 

 

论文发表情况

《民间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研究——以广西忻城县壮锦发展技艺为例》

 

综合自我评价

在思想政治方面,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有很强的上进心,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方面,我坚持学业为重,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把所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我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拓展,广泛涉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工作方面,我积极配合老师和班委的工作,做好班集体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在生活方面,我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善于沟通,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自己的处事原则,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如:1、南宁市区及郊区

2、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

附件一:1、学术论文代表作1篇;

 

民间文化艺术赋能乡振兴研究——以广西忻城县壮锦发展技艺为例

陈思利 张硕

(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 要2017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乡村振兴问题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五位一体的总要求,反映出国家对于传统乡村改革与三农问题的重视。传统壮锦文化源远流长,民族风格浓厚,以广西忻城壮锦代表,体现出壮族人民特有之勤劳安逸的生活体验和文化选择,蕴含丰富的意义。通过充分挖掘广西壮锦文化内涵,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和城镇化的推进,驻村年轻人流动到城市的速率加快,乡土文化存续基础被持续削弱。因此,在当下,我们加强对民间文化壮锦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间文化;壮锦;乡村振兴

 广西壮锦技艺的传承文化与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壮锦是广西文化的珍宝,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是广西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壮锦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吸其精髓,去其糟粕,客观批判性的进行承袭。随着城镇化人口流动加剧,壮锦在现代化发展中遇到相关难题,我们应该把握重点,更好的运用它扎根乡村文化并与之交融的特定去发挥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使民间文化艺术更好的赋能于乡村振兴中。

一、广西忻城壮锦的发展历程

忻城,古时又称“芝州”,是一座以土司和壮锦而闻名的古城,壮民们编织壮锦的技艺已存千百余年,最早产生于宋代,当时历代的土司重视发展壮锦行业,令壮锦编织技艺不断壮大。《庆远府志》记载“土锦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这说明当时忻城壮锦技艺精湛。到了嘉靖年间,忻城壮锦发展更达到鼎盛时期。曾有言“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是清朝举人莫震在《忻城竹枝词》中描述的景色,可见壮锦生产记忆当时非常盛行。

清末,随着列强入侵,中国被迫开放关口,对外贸易使得城关镇“德隆”商行每年销售壮锦就达百余条,1926年忻城县壮族妇女罗氏之手的“狮子滚球”与“双龙戏珠”被面精在全国手艺品展示会广西梧州出展会上获得甲等奖,被作为广西知名展品送往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展出。这些中华文明与壮乡民俗风情相结合的产物,使得外国商人刮目相看并被重金收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忻城城关镇街上一百多户居民超过80%都会织造壮锦,壮锦制作品不仅仅供自家使用、还成为了送礼的佳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刺激着壮锦产业的进一步扩大

建国后广西忻城、靖西、宾阳三地壮锦制造业相对发达织锦规模较大。当时全县有30多架竹笼织,这些都为五十年代末织锦合作社的成立打下坚实基础随着产业发展1975年忻城民族壮锦厂建成,并于1985年被区民委列为广西壮锦生产重点县。此后在区财政及外国组织的扶助下,壮锦厂及民间纺织设备得以改进,这使得忻城壮锦织造技艺不断提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忻城壮锦厂的产量就已达到25万件,产品远销国内外,这标志着忻城壮锦织造步入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阶段

二、民间文化艺术广西忻城壮锦技艺运用及文化价值

壮锦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拥有完备的系统,壮族人民通常用支撑系统、传统系统、分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以棉纱和彩色丝绒为经纬,采取巧妙地方法编织而成,用花笼起花为壮锦织机的最大特点。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发展,拥有着三大种类、20多种品种和50多种文案,以节食。耐用,图案精巧,技艺高超,花纹精美,著称于世界,并且被纳入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人们会一同穿着由壮锦编织而成华丽的壮族服饰,“赶歌圩”“抛绣球”等形式增添节日色彩,壮锦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精髓,具有极高的文化精髓和价值。

三、壮锦的织造工艺及其科学价值

壮锦织造工艺及科学价值壮锦织造这一民间工艺,是伴随着壮族民众生息繁衍而产生的,与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紧密相连。春秋战国时期平乐银山岭墓和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器物,说明广西壮族先民较早发明纺织器具并且精通纺织工艺,秦汉印染工艺,纺织器具、织物的种类及其品质都居领先地位,证明岭南越人纺织业在当时已高度发达,为壮锦织造其奠定坚实基础。织锦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结着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中华文明中占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在织锦机中使用挑花尺来完成挑花工作是最基本也是非常有技巧的一项技术。壮锦的织造通常要通过纺线,染线,浆线,卷纱,拉纱,梳纱,穿棕穿口等工序、结花板织锦8道工序,其中,挑结花本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所谓挑花本,其实是一种设计图案,确定织锦编织步骤,含有意匠制图的意思、编织花本的工序。把这些竹片放在锦框中进行染色处理后,就可以得到精美的图案。织锦人按照构思的纹样,用挑花尺挑花,再以编花竹和大综线排列于花竹之上。在织锦过程中,按照编花竹在花笼中一根根顺序传递,采用综线牵引的方式,即花纹在锦面的反映。起花纬以“一”字排列,地花纬以“二”字排列。纹样结构采用三梭来完成:它的第一梭是起花纬,第二梭是地花纬,第三梭呈平纬纹。选纱是根据所需要的纹板和组织来确定纱线数量,并对这些纱线加以排列。地纹和花纹紧裹在一起,平纹不露织物。在选色方面,采用了多种颜色搭配,如黑色、白色、紫色等,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质情况,选择相应的染料及颜料,使之符合当地风格特点。在织造过程中,挑、织二道工序同步进行。这种结构形式类似于传统手工制作的笼屉。忻城壮锦织锦机是用竹笼设备花本,状如猪笼,通常所说的竹笼机、织锦机之上都有一只竹箴编的“花笼”,状如猪笼,以提起织花图案,靖西织锦机提花片综、环江织锦机悬挂花本功用同上。这种独特的结构使之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机械。看似简易的竹笼机,机件构造一点都不容易。由于长期受自然条件制约,这种传统手工织锦技艺已经失传。它的工作机理是从杠杆原理出发,由棕杆,杠杆和踏板组成、分经筒与其他各部分互相作用编织而成,竹笼机在设计上充分展示了古代忻城人民的机巧与智慧,它在广西的分布地域最广,以织锦机最具代表性,以其编织壮锦,其精致程度为现代化编织机所不能及。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并不断推动着各行业的变革与创新。后来在广西宾阳织锦厂和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先后引进“排子机”、龙头提花机是忻城竹笼机的一种改进形式,显着提高编织效率,但忻城手工织锦却充满了睿智和柔情,至今仍长久萦绕于人之心怀,难忘情也。壮锦织造工艺在不同区域的发展与变迁,折射出壮族族群历史上各个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情况、技术发展程度高、族群的创造能力与认知水平,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科学技术史料,有多重学术研究价值。

 

 

四、忻城壮锦民间文化艺术“非遗”振兴乡村的路径

伴随着乡镇振兴战略的大力发展,广西忻城传统的壮锦织锦之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提倡以保护传统文化技艺为基础,不断发展壮大壮锦现代化的路程。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创产业以及产业经济优化,让他们相互发展,共同进步,助推强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探寻忻城壮锦民间文化艺术“非遗”振兴乡村的路径:

(一)当地政府大力宣传推广,积极打造本土特色品牌,推广忻城壮锦民间文化艺术,把传统壮锦编织技艺与现代设计产品元素开发,在个性化、时尚化的同时传承“非遗”。以开创壮锦技艺培训学校的方式,整合壮锦文化资源,延续传统编织技艺文化继承人深入钻研与发展壮锦技艺。

 

(二)通过“线上线下”的互联网模式扩大经营范围,同时利用精准数据分析客户形态与客户需求,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注册本土特色的品牌,以做传统少数民族服饰为切入点,整合多元化壮锦资源,积极创新产品设计,并聘请专业设计师不断的精进制作水平,整合思路,积极开拓外销。同时,不断转变经营发展战略,从旅游纪念品着手,打造本土品牌化,带领当地村民努力在家乡开办相关厂房,努力建设乡村振兴。

 

(三)生态旅游结合壮锦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忻城壮锦最为适宜的开发线路之一。虽然在忻城部分地区拥有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文化园,但整体上对壮锦文化开发和利用不足。要想让当地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壮锦文化,需要对壮锦进行全方位开发,而非仅仅停留在传统技艺层面上。可构建集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天然染料作物的栽培,传承教育,壮锦织造等、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壮锦工业园区。通过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打造集壮族传统手工技艺展示、科普宣传、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壮锦艺人基地,让游客感受到壮锦艺术魅力。忻城可与土司文化相结合,修复和维护民族文化特色街区,融合壮锦传说,饮食习俗及土司有关历史典故等,打造土司春秋文化汇演,经常举行,突出土司文化的旅游品牌。与忻城特色农业相合作,用旅游启动消费,塑造观光,休闲、消费一体,打造新型智慧乡村旅游,化作现代乡村转型与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打印正文] [返回顶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