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研究生思政课“红色基因+非遗文化”实践教学活动
为深化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4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南宁市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开展“红色基因+非遗文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学院院长唐海燕教授、党委副处级组织员何骑材带队,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全体学生参加。本次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情景剧演绎、沉浸式红色教育和非遗文化体验等多元形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活动首站为青瓦房古村落景区剧场,师生们共同观看并参与演绎历史传奇情景剧《燕子李三》。该剧以民国时期侠盗燕子李三的故事为蓝本,通过飞檐走壁、爆破特效等多种影视化表现手法,生动展现了民间义士“劫富济贫、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剧中融入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引发师生强烈共鸣。部分师生应邀参与沉浸式表演,化身为“义士”与“盗匪”展开智斗,在角色扮演中深刻体悟到了正义担当的现代诠释、家国情怀的具象化认知。唐海燕教授指出:“此类艺术化表达的现场教学,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思政教育‘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价值彰显,希望同学们将所思所感形成文章,将青春奋斗融入祖国山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随后,师生们走进血战湘江沉浸式体验馆。该体验馆通过文物陈列、场景模拟,全景式还原了长征途中“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悲壮场景。在展厅中,随处可见“钢盔”“枪械”“炮弹”等战争道具,师生们身临其境“穿越”至“战场”,情景再现,感受“枪林弹雨”的震撼与革命先烈的钢铁意志。“当我看到这些充满年代感的战争场景,我真切地体会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2024级研究生王涛同学在分享中动容地说。该体验馆作为广西的爱国研学基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沉浸式叙事新范式,推动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后,师生们前往忠良村,深入非遗传承人陈红英老师的工作室开展研学。师生们观摩了陈红英老师的非遗壮族织锦作品,了解壮锦的工艺特点及其承载的稻作文化、图腾崇拜等壮族记忆。陈红英老师介绍道,壮锦纹样中的“回形纹”“铜鼓纹”等元素,既体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也蕴含“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在蜡染体验区,陈红英老师现场演示非遗蜡染“点蜡成画、浸染成韵”的技艺流程,并结合苗族迁徙史讲解蜡染图案的象征意义,如“飞鸟纹”寓意不畏艰险、展翅高飞,“石榴纹”象征民族团结、多子多福等。通过讲解,师生们详细了解了非遗蜡染“画蜡—浸染—去蜡”的完整工序,并亲身进行了体验,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的温度,也深刻理解了文化传承需要守正创新的深刻内涵。
此次实践教学以“红色基因+非遗文化”为主线,通过情景剧与红色展馆激活历史记忆,实现了历史叙事与艺术表达相结合;在角色扮演与技艺操作中深化价值认同,实现了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打造“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联合地方资源,探索“非遗+思政”“红色+科技”等特色路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文|卢钰鑫
图|王 涛
一审一校|何骑材
二审二校|章 燕
三审三校|白晋平